《封神第一部》能否开启“封神”之路?乌尔善:让神话传说回归到人性故事|文娱·幕后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克洪 王莉

姜子牙持榜下昆仑,冀州苏护反殷商,姬昌解围进妲己,文王夸官逃五关……7月20日,历经数年打磨的《封神第一部》正式开画,一幕幕观众熟悉又与以往不尽相同的名场面被呈现在大银幕上。在特效的加持下,在费翔李雪健、黄渤等一众戏骨的表演中,这个流传了千年的“封神”故事被赋予了新的韵味。

近日,影片导演乌尔善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封神演义》里面吸引人的东西太多了,元素太多了,大多都是神魔大战、斗法,但是很难成为电影结构的直接基础,所以我们这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回归到人性的故事。”

改编:让神话故事落实到人类情感

电影《封神三部曲》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与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两部作品格局体量庞大,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登场人物错综复杂。导演乌尔善和编剧团队经过近五年的讨论和创作,确定采用“三部曲”的叙事格式,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物和情节的重新梳理,在传承经典的前提下带来诸多创新改编。

记者:这次的商王不再是一个昏庸无能、沉迷美色的形象,人物设定基于什么?

乌尔善:《封神演义》里描述的商王并不是昏庸无能的形象,历史典籍里描绘的也不是。电影里的商王形象创作灵感来源于两本古籍。在外形上,我们参考了《荀子·非相篇》对他的描写,“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性格设定则来自《史记》里对帝辛的描述,“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这次的商王就是如此,非常擅长精神操控,言辞非常有说服力。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君主,即使我们要把他塑造成一个绝对的反派,也要塑造得更有质量一些,这样才会给正面人物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记者:影片对“封神”故事的改编具体有哪些方面?

乌尔善:一是关于封神榜的设定,二是关于姬发的设定,三是殷寿与妲己关系的设定。但核心剧情没有违背“封神”故事的基本线,也没有违背我们对武王伐纣这段历史的基本常识。

在《封神三部曲》里,封神榜是人类创造者女娲娘娘留下的宝物,人类死亡以后,生命能量会回到封神榜里,只有天下共主可以开榜和调动这种能量。昆仑仙人要判断天下共主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所以故事一开始姜子牙就放弃了自己的法力,带着这个使命来到人间,寻找人间真正的天下共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

同时,我们把姬发设定为质子,从小长在殷寿身边,把他当成精神上的父亲,反而忽略了伦理上的父亲姬昌。在先秦时期,质子制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政治制度。让姬发和殷寿有一个起始的人物关系,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变化,展现主要角色的成长以及其最终怎样战胜反派角色。

在殷寿和妲己的关系上,原本的故事中,所有邪恶的事情都是妲己策划的,但在电影里殷寿本身就有野心,狐妖读懂他,又因为殷寿打开了她的封印,所以妲己愿意帮助他。妲己没有善与恶的目标,所有邪恶的根源都来自殷寿自己。

记者:为什么这样改编?

乌尔善:我觉得“封神”是一个国民神话,大家对它都有一些基本印象,但如果仔细去问,可能每个人都说不太完整,说不清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是我们的创作空间。作为一个当代的电影创作者,还是要基于当代观众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关注去创作,而不是还原一个明代小说作者对明代读者的满足,所以一定要作出调整。

我们改编的内核是让神话传说回归到人性的故事。我们没有神仙法术,但我们每个人都有父亲、有家庭。这些基本的人文情感是我们共同的经历,所以我选择将姬发和姬昌、殷郊和殷寿两对父子的感情作为贯穿《封神三部曲》的核心,用当代的视角去讲述曾经的故事,在能够引起共鸣的事件和情感中去展开叙事。

记者:电影想要传达怎样的观点?

乌尔善:故事肯定是正义战胜邪恶。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我们想给它作出具体的定义。比如违背人伦纲常、逼着别人吃亲儿子、为追求私利欺骗天下的殷寿,绝对是邪恶的;捡到孤儿、不论其出身都选择去培养观察的姬昌,面对商王可以替父亲去死的伯邑考,都是善良的代表。

这个系列的电影具体在讲,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善与恶,它体现在哪些具体的事件上面。《封神演义》的故事和武王伐纣这段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人善恶观最极致的素材,我们要重新挖掘故事里蕴含的不变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些是影响了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经典价值。

表演:有意追求古典舞台剧风格

费翔饰演的商王殷寿挥舞铜钺杀气腾腾,李雪健饰演的西伯侯姬昌舐犊之情发自肺腑,黄渤饰演的姜子牙用恰到好处的幽默调剂悲剧氛围,与此同时,一众年轻面孔诠释的质子热血刚毅,展现出商周时期战士孔武有力的武魄,仿佛将观众带入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中。

记者:能谈谈这次的选角吗?

乌尔善:李雪健老师是我们心目中文王的唯一人选,他本身具备了角色所拥有的慈爱与坚定,尤其是他后来身体比较弱的时候,更是一个特别让人心疼的父亲形象。同时他的智慧也很符合姬昌善于占卜、“拘而演周易”的形象。我把剧本给雪健老师的时候,他非常喜欢这个角色。

我跟费翔老师之前在《画皮Ⅱ》合作过。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善于挑战极端的角色。他看到剧本和殷寿这个角色时欣喜若狂,说这个角色太丰富、太有张力了,而且邪恶得很真实,他很愉快地接受了邀约。而且他的形象就和《荀子》里描述的“长巨姣美”一样,非常吻合。

至于姜子牙一角,在这部电影里是一个“白首牢骚类野人”的形象,同时连接着仙人的睿智和普通人的烟火气。他能够在龙德殿里见微知著地看透殷寿,也会在城门口贿赂不成反被卖,感叹“40年前这民间不是这样的”。黄渤老师就具备这种多样的气质,我觉得这种幽默感和搞笑气质很适合带着观众进入这个故事,承担思考与启发的重要作用。

记者:夏雨袁泉等几位演员都有丰富的戏剧舞台经验,这是选角的特别考量吗?

乌尔善:对。《封神三部曲》的电影形态端庄严肃又带有古风,台词中也包含了文言文,比如比干的“天弃我大商”,姜子牙的“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自然松弛、生活化的表演方式,不是这部电影需要的表演形态。我们选的演员基本都有丰富的舞台剧经验,希望他们能用非常庄重的戏剧式表演来匹配强烈的戏剧性剧情。我们对新人演员的训练也是这个要求,6个月的表演课程让他们感受和习惯这种具有古典气质的戏剧表演方法。

记者:挑选新人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考虑过找一些更有知名度的明星?

乌尔善:2017年海选的时候,他们都是完全的素人。当时海选的范围是面向16岁到22岁的华人或亚裔,我们收集了15000个年轻人的资料,邀请1400人到北京面试,最终精选出二三十个年轻人进入训练营。最后通过训练营的培训和公平的竞争,他们才得到各自的角色。

在写故事梗概的时候,我就知道不可能找有知名度的明星了。第一是年龄,这些角色的设定都是年轻人,姬发、殷郊在20岁左右,妲己入宫时才16岁,适龄的演员比较少。第二是时间,我们要真实呈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而且要连拍三部。演员们必须接受6个月的动作和马术训练,通过考核后才能确定演这个角色。再加上一年半的拍摄时间,其间不可以接任何其他项目。成名的演员不太可能接受将两年时间全部交给一个剧组,对他们来说风险也比较大。

美学:汇集巅峰艺术提炼经典感

从大气磅礴的朝歌城、雕梁画栋的龙德殿,到祭祀用的青铜器、精致考究的服饰造型,《封神三部曲》特效和搭景结合,汇集多个朝代的美学元素,构建起一个专属于“封神”的奇幻世界。主创团队走访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去探寻一个中国的、原创的、只属于《封神三部曲》的美学世界。

记者:如何确定整部电影的美学设计?参考了哪些内容?

乌尔善:《封神演义》是明代虚构的,作者大多基于明朝现实状况和此前存留的一些道教壁画、彩塑去进行虚构。而在历史上,殷商王朝是一个奴隶制的时代,用历史去讲述《封神演义》的故事是完全不成立的。我们的电影本身是神话类型,所以参考明代人的幻想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在人物造型方面,我们参考了元代永乐宫壁画,进行了包括人物穿戴、表情、形象、肤色、服装的取材,这些元素也符合《封神演义》原著中的描述。为了增加时代感,在青铜器纹样、图腾和装饰细节上,我们补充了殷商考古学上的元素。在自然环境方面,我们参考了宋代的山水画,比如电影中的昆仑世界就来自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了金色的背景、石青色的山,非常有超现实的仙界氛围。

无论殷商的青铜器、宋人山水画还是元代的水墨画,都是中国传统艺术里巅峰的美学形态。它们的重新组合,能产生一种中国艺术高度浓缩提炼后的经典感。

记者:在实景搭建方面怎么设计?

乌尔善:按照真实的考据,殷商时期没有那么辉煌的宫殿。考虑到电影需要的壮观威严的视觉效果,我们整个制式是按照紫禁城来设计,比如龙德殿的规模和故宫太和殿是一样的,非常宏大。但整个建筑的元素组合是来自殷商文化,比如建筑是白色石头砌起来的,宫殿的柱子全部是木雕,柱子上面是饕餮纹,是非常典型的殷商纹样。考虑到当时的年代没有瓦片,所以宫殿的殿顶采用的褐色草顶。

记者:搭景工作最难的是什么?

乌尔善:搭古代建筑有难度,但最难的是搭有生物多样性的场景,比如森林。森林很难用几何的东西去规范,要把它做得有真实感和生物的丰富感,这是极难的。

我们这次整个森林都是搭出来的实景。美术组去了西藏的林芝、墨脱考察原始森林里的植物,回来复制并进行放大。我们做出了直径比房子还大的乔木,特别有上古感觉,再在摄影棚里安装其他乔木、灌木、菌类,搭建起了一万平方米的逼真森林。逼真到什么程度?后来蝴蝶什么的都飞进来了,以为那是真的森林。

其实我们也考虑过用外景,但是外景一是没有我们想要的森林景观,二是无法控制拍摄的条件和演员的安全,三是要考虑原始森林的自然保护问题。所以我们搭了这样一个摄影棚,文王姬昌在森林里捡到雷震子、姬发骑马被饕餮追赶穿越树林的戏,都是在这个棚里拍的。这次在美术搭景上是一个非常高难的挑战。

制作:靠质量打破“视效大片”刻板标签

青面獠牙的雷震子,勾魂摄魄的狐妖妲己,气势恢宏的朝歌城,华丽壮观的登基大典,战火中倒塌的冀州城寨……《封神第一部》不但是一部神话史诗,同样是一部视效大片。在追求视觉冲击的同时,主创团队也希望通过品质的提升和故事内核的挖掘,打造属于中国的神话史诗巨制。

记者:可以介绍一下这次的特效制作情况吗?

乌尔善:《封神三部曲》的视效制作用了6年。电影里我们能看到千军万马的骑兵冲锋、成千上万的奴隶建造祭天台,每个人都在做各自的事,这些全部是集群动画做出来的。雷震子、墨麒麟、九尾狐这些神话生物当然也是特效做的。《封神三部曲》的故事类型是神话史诗,肯定回避不了这些数字角色,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在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先去了美国、新西兰考察世界最顶尖的视效公司,跟他们谈项目。结果发现,他们有能力做,但不可能配合这么长时间,我们的预算也不允许。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成立一家视效公司进行资源重组来完成后期制作。我们在全球找了8家公司,根据不同的难度层级去分包制作内容,最后由我们的视效公司统一管理验收,最终交付结算。

记者:有些电影重视效、轻故事,导致观众对所谓的“视效大片”预期不高。对此,你怎么看?

乌尔善:观众的判断是基于之前的观影经验,这是观众的真实反映。但是作为电影创作者,我们不能靠辩论和说服,只有通过作品质量的提升来证明自己。因为有视效的帮助,我们有机会讲好故事,呈现那些充满想象力、也充满电影魅力的幻想类型片。

【链接】

乌尔善的第三个“十年”

出生于内蒙古的乌尔善,小时候喜欢画画,原本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因为与老师理念不合主动退了学。1994年,乌尔善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毕业后成立了工作室,拍广告、MV、实验短片,做蒙古音乐,排演舞台剧,办展览,参加艺术节……

十年后的2004年,乌尔善以编剧、导演兼制片人的身份拍摄了独立电影《肥皂剧》,并凭借该片获得了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他的首部商业电影《刀见笑》于2009年开机,用三段故事讲述了一把神奇的菜刀辗转于世人手中,无数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刀见笑》在故事、人物、画面和表现手法上皆有创新之处,也让制片人陈国富发现了乌尔善独特的美学造诣,主动送上电影《画皮Ⅱ》的剧本。

2011年5月,由陈国富监制、乌尔善执导的电影《画皮Ⅱ》开机。这部投资1.2亿元的华语大片,2012年上映后斩获了7.26亿元票房,位列当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的第三名。影片中有一场周迅在特效加持下的易容桥段,既惊悚又有异样的美感,令不少观众至今印象深刻。

2014年,首次执导电影之后又过了十年,乌尔善成立了一家制作公司,借鉴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流程,筹拍根据畅销小说《鬼吹灯》改编的电影《寻龙诀》。影片由陈坤、黄渤、舒淇主演,制作成本约2.5亿元,上映后刷新了多项华语电影票房纪录。乌尔善也凭借此片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

就在那一年,乌尔善不仅拍了《寻龙诀》,还策划起了电影《封神三部曲》。从2014年第一次开策划会,经历了项目立项、剧本打磨,到2018年正式开拍。原本第一部电影计划于2020年暑期上映的,却因为疫情而一再延期,终成了“十年生聚”。

乌尔善曾说过,“视觉效果是主流商业片的一个卖点,但如果没有情感的力量,那些东西就没有支撑”。这一次,投资高达30亿元的《封神三部曲》,会收获怎样的成绩呢?(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邵梓恒

校对 | 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