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观察丨《长安三万里》凭啥“扶摇直上九万里”?

已经没有悬念。在今年暑期档电影中,大秀国风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赢麻了。

即便已经上映半月有余,但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高适、李白、孟浩然等一众千年前的文化顶流依然交出了一份极为亮眼的成绩单:在“猫眼专业版”中,其不光是总票房成功迈过了12亿大关,单日上座率、场均人次等也再次坐上了头把交椅。

△《长安三万里》海报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长安三万里》再次拿出了顶流成绩单

受此影响,在电影院里,家长们带着孩子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起《早发白帝城》《将进酒》的一幕,屡屡上演;走进虚拟世界,文化学者、古诗词忠粉也粉墨登场,用一篇篇精致解析、一段段动人视频帮助大家再次梦回大唐……

《长安三万里》赢了,但赢在哪里?单纯的数据、热议的喧嚣……其实都只是“皮相”。主创们在幕后砍出的“三板斧”才是令它“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关键——有诚意、会巧思、懂共鸣。

有诚意,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开演前主创们嘴里出现的高频词中“有诚意”绝对可以占据一席之地。但真正做到了像《长安三万里》如此这般的,应该不多。

一如大家所见,《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动画电影,这就意味着它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生造”出来的。但当大唐长安的气势恢宏“活生生”地出现在大银幕上时,你是不是除了惊叹、激动,没有找到半点违和感?

△不知片中的李白是不是就是大家想象中的样子

这背后藏着的就是主创们“诚意”。

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导演邹靖回忆了他们辗转全国多地采风的种种——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大唐长安的布局;站在潼关古城墙上,感受当年哥舒翰悲壮的心情;为了寻找设计云山城和泸水关的灵感,又到松潘古城走了一趟……

最让人意想不到、甚至惊讶的是,邹靖坦言,因为种种原因,采风所到之处并未包含重庆、三峡,但为了合适地展现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意境和老年李白自由、狂喜的心情,他们对电影当中涉及的相关地理环境、人文样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这其中,重庆、三峡地区的山脉形状样式自不在话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不同水域水流的速度和强度,以及气候光影所应该呈现出的质感都进行了细致研究。也正是这些大家可能不会看到的点滴,才汇聚成了真正击中人心的激流。

《长安三万里》当然也是会巧思的。

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有太多可以追忆、重绘的“切片”,曾经的《长安十二时辰》《妖猫传》都是有益的尝试。但能把“黄鹤楼白云千载,蓟北狼山烽火燎天,扬州三月莺花明媚,胡姬酒肆饮中八仙”,同年少高适的怀才不遇,李白的纠结愤懑,孟浩然的潦草收场有机融合到一起,绝对是狠狠花了一番心思的。

△片中复刻出的大唐盛景广获赞誉

看景致,由东至西,中国山川大地之辽阔、壮美,尽收眼底;论情怀,《长安三万里》所展现的诗人传奇、爱恨离愁又有太多让人直呼感同身受。在片中,高适对李白说:“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盘桓。”不同的选择,带来的不同人生之路。仔细想来,这是不是就是你曾经在同学会上发出过的感慨?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喜欢。作为一部商业片,如何找到最大的观众“公约数”、赢取共鸣是《长安三万里》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方面,它也回答得相当不错。

都说中国人是背着唐诗长大的。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选中盛世大唐以及唐诗作为全片的“筋骨”,证明《长安三万里》的主创们是格外懂共鸣的。

面对不同媒体,导演谢君伟都提到过一个细节。他的孩子今年上小学,有一次听到孩子在背孟浩然的《春晓》,当听到“春眠不觉晓”时,自己很自然地接着背了下去。“孩子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也会背这首诗。就在那一个瞬间,我觉得我们父子两代人被文化串联起来了,我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代人因为这些文化产生了共鸣。”

所谓共鸣就是,根本不用走进校园,在街头随便一问就能知道,谁还没背过几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正是手握这样的共鸣,《长安三万里》的火爆出圈就成了顺理成章。

“我们看的这场很多妈妈带孩子观看,到了最后就是一起朗诵《将进酒》《早发白帝城》。”记者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一位同行这样感慨,“谁说诗歌不是穿越千年的媒介?谁看了长安三万里不想梦回大唐?只要有诗,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永远在,谁不想跟李白隔空举杯?”

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文化自信!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实习生 阳雨珂

编辑:邓晞

责编:孙琼英

审核:张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