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西宁:FIRST电影展漫游记,电影节的爆款与烂片!

(文末附本届获奖名单)

启程:目的地西宁

从高温40度的河南抵达平均气温只有20度的青海西宁,返程那天又恰好赶上台风天。剧烈的气候反差,似乎成为了我的这趟电影节之旅的侧面写照,充满着意外与变数。

来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已是第七年,因此自诩为“影展半个老司机”。今年虽然顺利申请到媒体证,但其实直到出发前两天,我都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去西宁。

所幸还是顺利出发,虽然比预期晚了一天,直接导致我错过了本届电影节口碑最好的电影,但就像开头所说的——对我而言,这是充满“意外”的一届电影节。

意外之中,既有意外惊喜,也有意外惊吓。

在电影节看片,其实很难预料放映后的反馈是“惊喜”还是“惊吓”。正如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虽然经历了过去两年的“创作低谷”后,影展选片数量超越往届,更有不少作品是已经入围过戛纳、柏林、威尼斯、上海电影节等国际影展的载誉之作,但在本届影展中的争议之作也不少,甚至衍生出场外的话题争议。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本届影展共收到877部报名影片,最终遴选出13部剧情长片、5部纪录长片、15部真人短片和8部动画短片组成的主竞赛入围片单。

另一方面,过去两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像电影节这类大型活动举办的困难度成倍增加,以去年的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为例,组委会在影展开幕前六天突然宣布取消公众观影的名额,正式开幕前两天才得到通知可以举办,导致去年的电影节在实际意义上成为一场只有没有普通观众参与的“封闭电影活动”。

今年的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终于再度恢复了公众观影。虽然官方尚未公布明确数据,但就我个人参加电影节这几天的体感而言,今年参加电影节的影迷和观众数量应该上了一个台阶。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怀着同样的热情与期待来到西宁,能够放下庸常的生活和乏味的工作,重新享受一场只属于电影的盛会,似乎所有的舟车劳顿都是值得的。

但期待归期待,热情只是热情。电影节能否让观众和影迷满意还要取决于入围影片的质量。

作为面向青年电影创作者的影展,FIRST的竞赛入围影片大多都是新人导演居多,拍摄的电影有时制作粗糙、不乏模仿大师的影子,但也正是因为初生牛犊,这些新锐电影人的创作,更加能够反映当下青年电影人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观念。

同时,毕竟是面向青年电影人的影展,很多入围导演都是初执导筒,甚至是正在读电影学院的学生,在创作水准上自然无法比肩经在风格上趋向成熟的成名电影人。因此,在FIRST的竞赛电影中,更看重的是青年创作者们展露的艺术敏感度、创作天赋和自我表达,更推崇青年导演在作品中显露出的才华和潜力。

关于本届影展的主竞赛作品,既有口碑炸裂的封神爆款,也有让人失望的平庸之作,更有引发争议的尴尬雷片。

但这就是电影节的常态。尤其是在FIRST,青年创作者们很可能只是首次带着作品登上大银幕与观众见面,却要面对口味刁钻的媒体和阅片无数的资深影迷的审阅和批评,不夸张地说,在FIRST青年电影展,压力更大的可能是那些青年电影导演们。

乡愁:消失的故乡

入围FIRST电影展的创作者们大多很年轻,在尚未获得更多人生阅历和拍摄经验前,很多创作者会将目光投向自身的“生命体验”,对当下年轻人的洞察、对自我成长经历的温顾、对家庭代际关系的探讨、对故乡的眷恋伤怀等话题,因而每届电影节都会有几部关于故乡、家庭、代际冲突的入围影片。

由陈小雨指导的《乘船而去》,讲述了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大女儿苏念真在上海经营留学咨询机构,正在经历第二次离婚,她坚持要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小儿子苏念清是个四处漂泊的导游,他支持母亲放下,接受无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寻找着精神的归宿,苏念真和苏念清在不断发现母亲秘密的同时,正与故乡失去最后的连接。

本片在影展剧情片单元属于口碑相对优异的一部,此前已经在上影节获得过亚洲新人单元的最佳编剧表彰,证明电影在文本层面的扎实,编导以一艘连接起故乡村落和生丧嫁娶的船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暗喻,探讨在时代剧变和乡土变迁之下,人们难以寻获的精神归宿与心灵自由。

我在上影节错过了这部,终于在西宁补上。就观感而言,是一部比较符合电影节气质的艺术电影,有立意有技巧有表达,优点是导演的审美,文本做得很细,应该与导演个人的生命体验有关,所以情感表达很充沛。

缺点是作品匠气太重,很多桥段的设计感太过,而且这类聚焦城市与乡村之间亲情瓦解的故事题材,这些年拍得有点太多了,往前数就有《小伟》这样的惊艳之作,因此《乘船而去》给予我的惊喜感并不多。

同样是讲家庭与故乡的《苍山》,原是我这届电影节比较期待的一部作品,毕竟女主角是郭柯宇。电影讲述了离异多年的小妹,逃避过往,远离故乡苍山,在上海做着家政工作的同时,还照顾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和早恋叛逆的儿子。当她经历了异乡生活的艰难种种后,选择重新回到故乡苍山,这时她却发现故乡已改了名字。

每届影展都有几部乡愁电影,从题材来看,本片和《乘船而去》还有些撞车,遗憾的是,电影的完成度不够,女性视角、克制疏离,可惜拍得如同温吞水一般,导致情感张力大打折扣,缺少让观众共鸣的时刻,女主角在异乡所遇到的困境和枷锁没有呈现出来,男艺术家的人设太刻板,后半段陷入了矫揉造作当中。

但我个人很喜欢影片结尾的设计,女主角重回故乡苍山,却发现故乡已然变样。一座改换了名字的小城,成为了一处永久失落的故乡象征。我拼命努力是为了逃离故乡,但最终只能回归故乡,却发现故乡早已物是人非,甚至连名字也不存在了。

这种“故乡变迁”带来的悲伤感,是我这样常年在异乡生活的人很有感触的。

逃离故乡的女性形象,不只出现在《乘船而去》和《苍山》当中,更出现在电影《但愿人长久》里。相比前两部的小格局叙事,《但愿人长久》是一部创作野心很大的“女性家庭史诗”。

故事发生在成都,重阳节。夏婵梦见自己从高楼之上一跃而下。嘈杂的城市,简陋的违建房里,她似乎只能听到自己和腹中生命的心跳声。数年后的一个夏天,脱胎换骨的她一如既往推杯换盏。

拿着她照片的12岁女孩夏小芒,从远方来。夏婵的态度多变,令小芒无所适从。直到她认识了刚刚成年的女孩蒋爱,为她打开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炎热的夏天,事情变得剧烈起来,而夏婵母亲康桂珍的出现,预示着这个夏天的结束。

本片拍得平静舒缓绵长克制,摄影调度非常成熟,导演的视听掌控极为娴熟,细腻而深沉地描绘了一对孪生姐妹在城乡迁徙过程中迥异的命运走向,书写一部跨越三代女性的恢弘家庭史诗。

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借诗词将故事分成三段,从夏天到冬天,三代女性之间从误解中的敌对走向和解后的释怀,从都市的孤独落寞走向故乡的重逢团圆。真正应了片名引用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外,本片的一大看点是女主角徐海鹏的表演,应该有望获奖。缺点是三个小时的片长还是太长了,导演想表达得太多却显得顾此失彼,侄女的求学线突然就略过不提了,外婆的临终登场也过于刻意,至少可以再剪掉半个小时的冗余镜头。

错位:争议与烂片

在FIRST影展主竞赛中常有一些“回头客”。

像《中邪》的导演马凯、《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 、《八月》的导演张大磊、《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曾被叫做“FIRST系导演”,他们从影展走出扬名,同时也助力FIRST青年电影展在华语影坛与日俱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所以当“FIRST系导演”的作品再度入围主竞赛,顶着上一部作品的光环,势必会让观众将期待值调高。只是面对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青年电影导演们的创作能力能否与时俱进,就变成了难以捉摸的“薛定谔的猫”状态。

于是,在本届影展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很难评”的作品。

《绑架毛乎乎》的导演王一淳,上一部作品《黑处有什么》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曾经拿下第9届FIRST电影展最佳导演荣誉。八年过去她才带来了第二部长片作品,影片由闫妮姜武、曾美慧孜主演。

故事讲述了二十年前,任胜利和同村的石俊霞谈恋爱,被石的妈妈诬告强奸,被判入狱二十年。故事从任出狱开始。他找到了在北京做保姆的石,对质当年的事,头脑简单的他却再次被石吸引,并被石说动和石一起绑架主人家的傻孩子毛乎乎。

据导演本人阐述,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傻子”和一群“聪明人”的故事。两年前,在一档导演拍片类综艺节目当中,我曾经看过《绑架毛乎乎》的“原始版”,当时只是一部十几分钟的短片(只拍了原剧本中女保姆和主人家及孩子间冲突的段落)。

拓展成长片后,电影试图融合喜剧和犯罪类型,营造出一种另类黑色幽默的风格,这样的风格探索值得鼓励,但可惜的是,导演自己也没能确认这种风格的方向,导致整部电影变成一部“缝合怪”。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这部电影可以定义为:少年《乔乔兔》生活在一个《寄生虫》式家庭当中,保姆不满富人雇主的优越感,于是引诱背负冤案的昔日恋人策划绑架按,上演城乡结合部版《完美世界》,结果因为一连串意外走向《冰血暴》式的失控,最终主角陷入《小丑》的癫狂状态,最终在《惊天魔盗团》的脱身魔术表演中完成自我救赎。

对于这样一部很难界定风格的电影,我只能说,影片实在太“四不像”了!

本届影展中的另一位“FIRST系导演”,是凭借《去马厂》入围主竞赛的导演南鑫,他的上一部电影《钓鱼》曾经在第16届FIRST影展上收获众多好评,南鑫也被誉为“三门峡洪常秀”,成为备受影迷追捧的小众网红导演,这也令他再度入围主竞赛的《去马厂》备受关注。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部电影也是本届影展争议最多的主竞赛影片。

由于片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引发了映后观众的争议,而导演本人也显然没有想明白如何回答观众的质疑和批评,导致影片自首映后的豆瓣评论区被“一星差评”,导演南鑫更因此破防,直接在豆瓣给自己的电影打出五星好评,并怒斥那些差评都是“女拳”,由此引发新一轮的争议。

除去这些场外争议外,就我个人观感而言,《去马厂》也是本届影展中素质比较差的一部主竞赛电影。

实际上,去年鼓励《钓鱼》我就很不理解,所谓的“三门峡洪尚秀”,明明就是一部各方面都不及格的片子,靠“玩尬的”自成一派风格,这充其量只能算歪打正着的小聪明,一次可以算惊喜,第二次再用就只剩胡闹了。10分钟短片故事被拖成长片电影,意义不明的对话和毫无必要的废戏废镜头贯穿全片,两男诈骗妻子后又把丈夫掰弯的设计简直离谱又荒谬!

而在本届影展中,像《去马厂》这样评分垫底的作品,还有三部,分别为:《穿越魔鬼城》、《暴雨过境》、《春日狂想》。这三部电影放在历届影展中都属于“让人很难评”的代表,最大的问题在于编导能力不足,导致创作初衷和最终成片之间的“错位”。

《穿越魔鬼城》是一部完全不适合电影节竞赛的主旋律电影,编导空洞地植入“女性议题”,却不能有效地融入故事当中,视听基本是电视电影水准,叙事流水账,两段时空的交错设计其实很俗套,看开头猜结尾,新人导演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拍这种年代题材,显然在各方面都达不到合格线。

《暴雨过境》则是一部彻底失控的作品。电影讲述一座暴雨将至的城市。处于情感危机并面临破产的林岚,在自己店门口捡到了一部手机。林岚为了找回失主,利用夹在手机壳里的身份证,将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当作密码解锁了手机。

谁料,这部手机里却记录着一对年轻情侣被三名在逃劫匪绑架的全过程。而在此时,那三名在逃劫匪为了夺回这部手机,也追踪定位爬进了林岚的家中。林岚与丈夫之间的情感,也将面临生死考验……

单看剧情简介,会以为这是一部常规的犯罪惊悚片,但电影的问题在于导演想要在一个类型故事里塞入太多元素,但掌控力不足,导致整个故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给人的观感非常拧巴刻意。

你以为它是爱情片,结果它是犯罪片,你以为它是犯罪片,它又变成了密室惊悚片,到了结尾居然又变回一部探讨婚姻与爱情的文艺片。问题在于,即使纯粹当做一部悬疑犯罪片来看,剧情bug满天飞,没有一个角色的行为逻辑经得起推敲,简直是槽多无口,以至于影片在首映过程中因为太多离谱剧情设计,引发观众频频发出笑声。

“烂到让人发笑”的还有《春日狂想》,比商业片导演故弄玄虚更让人反感的问题,要数文艺片导演的无病呻吟。《春日狂想》在官方简介中被定义为:“以省略台词的极简主义,讲述了一个充满浪漫又暗含危机的都市爱情故事。”

然而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只是对金基德的拙劣模仿,国产《空房间》+现代版“田螺姑爷”,明白导演是想表达当代青年内心的疏离愁苦,精神柏拉图的设计也煞费苦心,但呈现效果不理想,15分钟短片的体量被强行拉长到一部长片电影,画风过于偶像剧,看得人昏昏欲睡。

有人戏称以上几部电影为本届FIRST影展的“四大烂片”,让人忍不住好奇,评委到底是冲着什么缘由选出这批“卧龙凤雏”的呢?但更让我意外的是,即便处在争议中的《去马厂》,最终却在本届颁奖礼上荣获“一种立场”奖。

杰作:爆款与影帝

虽然一直吐槽本届影展有“四大烂片”,但公允地说,本届影展相比过去两年的“小年”,已经算是入围作品质量回暖的一届。在主竞赛入围影片中,还是涌现了一些爆款与黑马之作。

本届影展的“头号黑马”是《银河写手》,该片由《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人气选手“三狗组合”(宋木子、合文俊、李飞)出演。影片可以概括为:一幕喜剧版“编剧生存图鉴”,亦或是现实版“当代影视民工生存启示录”。

全片在荒诞戏谑中透着自嘲与讽刺,迷影梗和影迷梗穿插其中,用抖音三分钟电影解说的形式讲述“救猫咪”创作理论惹人爆笑,最后“人物没有成长”的结局,却将小人物的光辉塑造得足够动人,以至于电影首映过程中全程笑声掌声不断,堪称本届影展观众反馈最热烈的作品。

本届主竞赛观众评分最高的作品是《漫漫长日》,该片此前已经在上海电影节收获好评,如今在西宁放映后更是收获一片赞誉之声,有望在本届FIRST颁奖礼上斩获大奖(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我从上影节到西宁都没能赶上放映)。

由吴慷仁主演的《富都青年》,是主竞赛单元最受期待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一对没身份证、无国籍的兄弟,在马来西亚富都巴刹社会底层求生存,两人寻找原生父母和出生证明的过程中,意外卷入命案事件,陷入水深火热的命途。

台湾演员吴慷仁和马来西亚演员陈泽耀饰演兄弟,制片人是资深女演员李心洁和著名歌手光良(李心洁与光良都是马来西亚人,这部《富都青年》虽然由吴慷仁主演,但属于马来西亚电影)。影片将镜头对准马来西亚外劳聚居区内没有身份的偷渡者、难民群体,展现了缺失社会身份的底层“零余者”的艰辛命途。

本片野心颇大,仅从视听层面就吊打主竞赛入围的其他电影,几乎有着完全不逊色主流电影的制作。可惜问题出在剧本,前段凌乱后段煽情过度导致叙事拖沓,完全靠吴慷仁神一般的表演撑住了这个有些孱弱的剧本,因此大胆预测,吴慷仁有可能会凭借此片斩获几个影帝奖杯。

相较于主竞赛的剧情片单元,FIRST影展的纪录片单元在以往一直被认为是“佳作频出”,过去几年有《四个春天》、《棒!少年》这样的高水准杰作,今年纪录片单元评分最高的是《风起前的蒲公英》。

流动的儿童,流动的老师。《风起前的蒲公英》纪录了一个由随迁子女组成的合唱团在城市变迁中的“走南唱北”。在这段与音乐为伴的旅程中,ta们一直品尝着属于青春岁月的苦乐悲喜。在这里,音乐不仅关乎懵懂年岁的少年们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安顿自身,也作为一种应对时代的方式,赋予他们超越现实的力量。

拿下本届影展最佳纪录片荣誉的《巢》,讲述了一个大龄巨婴的废柴人生,完全可以改名叫做《真·废物故事》。主人公30岁的房君睿希望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但却无时不与身处的环境彼此否定。

蜗居陋室却不甘于平淡、买来书籍却很少阅读,渴望爱情却认定社会物欲横流、对体制不满却只能发发牢骚、自称文物修复师却两年修不好一只碗、信教只为逃避现实,房思睿是一个被困住的人,无论是他的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被困在一座隐形牢笼中。

家庭之于个体,社会之于家庭,是温暖的巢穴,也是束缚的窠臼。纪录片只是客观呈现,女导演秦潇越的创作方式类似于周浩的《龙哥》,可能更大的焦点在于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层面,如何界定纪录片创作与拍摄是否会干扰拍摄对象的生活?这让电影最后结尾的戛然而止变得意味深长。

但就本片涉及的话题和内容来看,怕是完整版只能在电影节看到了。

散场:喧嚣与寂静

每年的七月底正值西宁当地的旅游旺季,FIRST影展在此时举办也成为很多年轻影迷抵达青海的理由之一。与很多国内外大型电影节活动不同,FIRST影展因为年轻,所以充满活力,不仅来参加电影节的观众年轻,就连入围电影节的电影人也很年轻,以至于FIRST的slogn都是充满个性的“撒野”。

在FIRST,除了各类展映、红毯和颁奖外,还有面向影视发行公司的产业论坛、面向电影创作者的创投会、让电影人与观众交流对谈的学术交流和沙龙活动,各类酒会与晚宴,以及让入围的青年电影人与电影大师交流学习的训练营和独具特色的露天放映与音乐表演活动。

如此丰富的活动类型,让FIRST影展成为一场属于青年电影人和年轻影迷的盛会,是每一个爱电影人的乌托邦。

每年FIRST影展的露天放映之前,会请来一些嘉宾或是乐队登台表演,当这些嘉宾登台表演的时候,就会引发台下观众们的狂欢,开火车、跳水者络绎不绝,从露天放映直接变成大型蹦迪狂欢。

对于影迷而言,电影节期间总是喧嚣热闹的。你可以在电影节期间看到类型题材风格个亿的新锐导演作品,也可以参与到各类论坛、讲座、影展活动当中,亦或是完全来感受一下西北夏都的风土人情,白天游逛青海湖、塔尔寺,晚上再来看一场露台放映。

而这恰恰是FIRST影展的魅力所在,一个关于电影却又不止于电影的电影节。

如果说电影节期间哪一天人气最高,无疑是闭幕式当天。明星云集的红毯和颁奖盛典,让天南海北的观众、粉丝汇聚在青海大剧院外。

今年的闭幕式尤其热闹,走红毯的明星既有范丞丞、陈飞宇这样的人气偶像,也有张颂文、张小斐这样在最近两年大火的实力派演员,令整个红毯现场汇聚了各路粉丝和影迷。

电影是最接近大众的娱乐形式之一,但在国内,电影节文化仍旧距离普罗大众很遥远。离开西宁的出租车上,我曾问司机师傅,是否知道西宁当地有个已经办了十几年的电影节?司机师傅告诉我,他只是从路边的广告牌上看到过,却从没真的了解过。

当一年一度的影展结束,全国各地的影迷和观众离开后,这座西北高原上的城市,便再度恢复天高地阔的寂静当中。看着窗外远去的街景,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一句话:

唯有电影,才能使我们相聚!

附:第17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获奖名单

最佳动画短片:《完美之城:最勇敢的小孩》周圣崴

颁奖人:黄觉,陈飞宇

最佳真人短片:《一个散步的夜晚》舒辉

颁奖人:尹昉,范丞丞

真人短片特别提及:《蚂蚁》魏德安

颁奖人:尹昉,范丞丞

一种立场:《去马厂》南鑫

颁奖人:沈暘,宋文

最佳编剧:《银河写手》李阔,单丹丹,高群

颁奖人:戴锦华,谢飞,忻钰坤

最佳艺术探索:《漫漫长日》杜光宇(美术指导)

颁奖人:杜杰,陶经

最佳演员:《富都青年》吴慷仁

颁奖人:耿乐李晨

评委会大奖:《银河写手》单丹丹 李阔

最佳导演:《漫漫长日》王子川

最佳剧情长片:《但愿人长久》

最佳纪录长片:《巢》 秦潇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