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最伟大30部战争片,唯一华语导演入围

易晓阿妹

在长达130年的电影史上,有哪些战争电影可称为之经典?

《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灰烬与钻石》《西线无战事》《野战排》《猎鹿人》《光荣之路》……都是我们脑海里第一时间会出现的片名。

《光荣之路》

它们大多数是诞生于上个世纪的欧美经典电影。那有没有更加新一些的电影?以及,有没有华语电影够格跻身其中?

有的,最近一家极具权威性的刊物为我们提供了它的选择。

《综艺》(Variety)评选出了影史最佳30部战争电影,其中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成为唯一上榜的华语电影,且排名高居第8,且是整个排行榜上诞生年代最近的一部电影,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肯定。

两位大师库布里克(《全金属外壳》和《光荣之路》)和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各自入围两部,其余入围者无一不是公认的影史经典。

以下是完整榜单:

(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什么是经典,它来源于多数人的共识。而经典需要时间的淘洗和沉淀,经典也需要随着时代的更迭推陈出新。

《综艺》做的这件事,就是站在2023年这个承上启下的节点,为我们重新整理对电影史和战争电影的理解和认知。

所有电影从业者对《综艺》(Variety)杂志应该都不陌生。作为美国最权威、历史最悠久的的百年刊物,有「好莱坞圣经」之称,其涉猎范围遍及从戏剧到影视,乃至整个互联网娱乐,为娱乐影视行业近百年来的演化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评鉴。同时,《综艺》(Variety)凭借其专业独立的评论精神和前瞻性的行业视野,建立起了一个公认权威和客观的报道评论体系,成为世界娱乐文化的风向标。

而它们这次为什么专门关注战争片,是因为在电影的众多类型中,战争片其实是极为特殊的一类。

首先叙事电影的核心在于戏剧性和冲突,而以人类集体互相杀戮为特征的战争,堪称是人类所有的行为中,最剧烈的一种冲突。因此,战争电影如何客观再现这种突破人性极致的暴力行为,如何表达创作者对待这种极致暴力的态度,是对一位导演的最高考验。

电影诞生不久之后就有战争片,它记录了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所经历的残酷与希望。回顾世界百年战争片的历史,以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以降,所有能进入经典殿堂的战争片几乎都需要做到反思人性之善恶边界,并由此投射出一幅广阔的社会人文图景。

《一个国家的诞生》

这份榜单由《综艺》杂志的专业影评团队评出,其中包括首席影评人Peter Debruge。Peter Debruge担任过包括戛纳电影节在内的诸多国际电影节的评委,还曾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奖章,在英语电影评论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Peter Debruge

Peter Debruge在榜单中高度评价了陆川《南京!南京!》,称影片是中国战争片的一种例外形态。电影采用黑白摄影,以身临其境的历史在场感,全面揭露了二战中的日军暴行,为观众带来了强大的灵魂震撼。Peter Debruge还认为,《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最为特殊的地方就是,除了讲述中国人面对战争的勇敢反抗,还选取了以为日本军人作为侵略者的逆向视角,展现了战争令人性畸形的本质。

这不仅是《南京!南京!》这部电影,相比大多数国内战争电影的特殊所在,甚至也是它卓然立于影史所有战争片之林的突出优点。

影片超越了战争中的二元对立思维,采用了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多重叙述视点,让战争还予个体说话的声音。战争,既是两个国家和民族的斗争,同时也是人性的「坟墓」。

每个看过《南京!南京!》的人都不可能忘记片中那场极为震撼的戏——日本人即将展开大屠杀之前的舞蹈祭祀仪式,它成为了这部电影独具特点的神秘性时刻。关于这场戏,陆川导演曾在采访中提到,这是他在电影开拍前做的一个梦。而这场梦正好印证了他常常说到的一句话「一拨人的死亡地狱,是另外一拨人的游乐场」,极为深刻地呈现出日本侵略者在屠杀之际的心理状态。

不同于大多数的抗战作品中脸谱化的日本人形象,陆川的《南京!南京!》中的日本人,让人想到库布里克电影中当人在逐渐沦为杀人机器的时候,位于「人性边缘」的特殊时刻。他们并非天然地就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而是在这一系列的奇观仪式中掩埋了自己最后一丝人性。

库布里克‍

当然我们也会记得范伟所饰演的约翰·拉贝的秘书,他的觉醒代表着人性在堕入黑暗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线希望。

从《南京!南京!》等片的入围,我们可以看出《综艺》的这份榜单非常看重两点,一是影片自身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性,二是以出色的国际视野,通过这些影片构建出一部缩微的世界战争史。

比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电影中那个原本大发战争横财的商人辛德勒在面对残酷的人性拷问时,选择了救赎之路,他跨越恶的一端,来到善的彼岸。电影中对犹太人血腥屠杀的刻画极为残忍地将犹太人的死亡随时插入正常生活的缝隙中,掀起日常下的罪恶深渊,观众跟随辛德勒的视角,从旁观者到最后的救赎者,用生而为人的善意治愈了人性被撕裂的伤口。

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则是以边缘人物为切口的典型代表,讲了一个小丑和傻瓜如何被训练成战争中的杀人机器的故事。电影通过这样一种反向的人文观察,起底了战争片中往往被默认为恶行的一方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地泯灭了人性,彻底沦陷成一台定时转动,接收指令,不会反抗的杀人机器。人的懦弱渺小,战争杀人机器的变态与漠然,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语言下个体的悲剧成为了群体的噩梦。

《全金属外壳》

斯皮尔伯格的温情救赎,库布里克的人性退化,一正一反都从普通人的角度,表达了战争对个体人格的剥夺与重塑,与《南京!南京!》实乃不谋而合。

有人说,所有战争电影都应反思战争的存在,这份榜单中就有三部电影——《战争与和平》《桂河大桥》《现代启示录》,极为鲜明地代表了不同时期战争电影所体现的反思意识。

《战争与和平》是完美的古典式史诗创作,全景展现了一次宏大的战争对各个社会阶层带来的瀑布式冲击。长达400分钟的影像叙事,在银幕上重现了托尔斯泰伟大的文学悲剧。它代表了在古典和现代过渡的那个节点,托翁所信奉的由集体创造历史,历史反作用于集体中的个人的悲天悯人的史观。

《战争与和平》

《桂河大桥》是一次更为强烈的个体觉醒。电影从单个人对战俘营秩序的反抗出发,彰显反战意识,而未止步于此,大卫·里恩认为,不论是日本人,还是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需要把他们都还原为具体的人。只有当我们跳出了表面的共性,进入个性之后,才能从个性中看到某种更大的本质。

《桂河大桥》

直到《现代启示录》的出现,战争电影转向了更为哲学层面的人性本质思考。

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拍摄现场‍‍‍‍‍‍‍

就像这部电影的片名,科波拉已不关心战争的主体是哪个国家或民族,他想考察的是人性与欲望永无休止的博弈,物质化对抗的战争回归到了形而上的人性本质。拍摄于冷战时期的《现代启示录》,成为了新时代的战争类型片典范。

《现代启示录》‍‍

《南京!南京!》拍摄于本世纪初,陆川导演毫无疑问对上面提到的影史经典战争片极为熟悉。他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让他不仅没有重复国内同类题材走过的旧路,即便和国际上大量优秀的「大屠杀」题材电影比较,他仍然做出了非常独特和当代的表达,既在影片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国民性,亦挖掘了日本人的国民性,以及更普遍意义上的人类心灵困境。

陆川的这种视野和能力,当然不仅体现在战争片这种类型。现实题材如《寻枪》,历史电影如《王的盛宴》,纪录片如《我们诞生在中国》,体育片如《北京2022》,他都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捕捉到那个时空下最真实的「人」性颤动与转化。

即使在《九层妖塔》这样的商业片中,也会看到他在叙事缝隙中对于现实不顾一切的表达。怪兽降临女报幕员大喊:让孩子们先走!显然是对于新疆克拉玛依大火中「让领导们先走」的强烈反讽。

《九层妖塔》

当然,还有我个人私心特别喜爱的《可可西里》,这部电影在2004年金马奖获得最佳影片奖,同时提名的还有杜琪峰《大事件》、王家卫《2046》、尔冬升《旺角黑夜》等。

《可可西里》

当下中国电影界,像这般从历史到现实题材,从操盘大工业项目到新锐艺术突破,从剧情片到纪录片,全方位都能取得成绩的作者导演,陆川就算不是唯一一位,肯定也是屈指可数的之一。

而还未同我们见面的《749局》,如果放入陆川作为一个「电影作者」的作品序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一定会是精彩的关于人的故事。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对《芭比》的各种指责,影片其实都回答了

含腾量不是遮羞布,麻花该反省了

80年代第一偶像,除了脸还是有真本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