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评分两极分化,剧情细节可考?

自2012年起筹备,历时11年的封神三部曲第一部《朝歌风云》,终于在近期上映,作为对标国外的《指环王》系列,在点映后评分却两级分化。

喜欢的人认为它磅礴大气,制作用心考究,叙述也融洽,故事表述清晰,不喜欢的人认为剧情有魔改,华而不实。

然而,《封神》充满人文意蕴的剧情设定,绝对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

事实上,《封神》确实展现了相当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技术,无论是剧情开篇殷寿率军讨伐叛军苏护,所展现的阵亡将士的镜头,

使用特效将一片雪花沁在眼睛之中来展现战争的残酷。

还是质子苏全孝自戕后,血迹氤氲开来的场景,毫无疑问都给观众贡献了相当震撼的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场景的搭建和服饰的设计都颇具心力。

无论是盔甲中饕餮的纹路、习俗,还是作为商王尚白的传统,都在精美的服饰中有所展现。

不仅如此,对应不同的人物,其服饰与《尚书》五行说相对应而具有不同。

比如电影中四位伯侯的见面,西岐的姬昌身着土黄色属土,以风鸟为图腾,南伯侯属火尚赤,

腰间盘玉则选择南方象形,东伯侯则选用青色蟠螭纹,北伯侯属水采用虎纹,各具特色,使人一眼明了而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道具方面不仅奇思,与场景的适配也有尊古之意,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可以说独具一格。

然而,如此用心的工艺下依旧在某些方面有所争议

狐妖的特效在宣发时期就放出,这种擦边的媚俗文化总让人感到不适。不过总归在电影中有所藏掖,

有趣的是倘若不愿公开展示,又要如此设计,刻意迎合低俗文化并激起舆论来为电影造势实在有失水准。

要知道导演乌尔善以拍广告起家,之前的《寻龙诀》和《刀见笑》都是质量颇为上乘的作品,早起拍的广告也颇具新意。

此次《封神》中的人物设计虽能理解有创作者的独具之思,然而这种审美与之前做的种种工艺尝试反显得割裂,有如一局好棋却因一俗手显得臃肿不堪。

既要以工巧的品质博得大众的亲爱,就不要再多此一举,一喉好的昆曲却偏带着几句淫词艳语,倒显得落俗,不似歌舞场倒是花柳巷了。

一方面要赚得热度一方面又不愿多受指摘,于是便只能做个肝胆俱小的贼,只在深更半夜寻没人落脚的地方偷摸些犯罪。

实际上这种选择也与电影本身有所关联,正如我之前所说,《封神》与其说是一个沾了人文意蕴的电影,不如说是十足的商业电影,

其所具的工艺不过是大众审美提高而所做的受动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狐妖的设计也不难理解。

不过瑕不掩瑜,《封神》本身的质量确实是近几年工艺较为成熟的作品,也确有主创人员的诚意含其中。

就第一部的质素来说,《朝歌风云》在情节上有了大幅的改编。

就只考量第一部中的情节,平话本中缘起纣王见女蜗像美貌题诗亵渎而致使女蜗遣轩辕坟中狐狸精入宫惑乱君心,坏成汤天下。

以致后续诛杀大臣残害忠良,囚西伯侯姬昌,谗杀比干。

而电影则做出了大幅度的更改。其中俩条线并存。其中一条从殷寿视角,作为老商王的次子外出讨伐苏护,

期间狐精因感恩纣王,于是帮助殷寿实现自己的野心,其间杀亲博名,导致异像丛生,为实现纣王的野心与保存攫取的王位不断迫害忠良最终为姬发所败。

另一条是黄渤所饰演的姜子牙奉命下昆仑山带封神榜找天下共主,最终俩条线交织于姬发。可以说这种改编是成功的。

俩条线同时并举,并在姬发处汇合,合理地对后来武王伐纣的剧情铺陈。另一方面对于人物形象的改编也使得一些情节必然要做出更改。

这也是造成其争议的点。事实上作为通俗小说,《封神演义》本身就是非历史性的,把过往文化作现代化阐释也未尝不可,只要阐述得当,故事通顺反而能带给观众惊喜。

更何况,不同于其他版本的封神演义,故事的主视角并非姜子牙而是从纣王转向姬发,

那么作为转变的链接,质子的故事设定既能完善各个人物尤其是纣王的角色形象,也能作为一个十足恰当的桥梁。

更不提其他人物势必要受到压缩,比如杨戬和哪吒的故事就被删减,被设定为跟随姜子牙的“保镖”。略有可惜,但总归来说故事搭建还是合理的。

剧情对于原文本有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但终究抖落不掉简单的故事框架和人物构建。本部电影最让人欣喜的是对殷郊的刻画。

作为纣王的子嗣,从对父亲的敬仰到发现狐妖以及随之而来纣王本性的暴露,害死母后以及忠良,

依旧对父亲信任转而一心诛杀狐妖直到最终发现父亲本心的失望与复仇之心可以说相当饱满,

也为了后来手刃纣王作伏,巧妙的人物构建与宋元话本的结局相合,反而体现了剧组人员确有考究并一定程度上回归文本。

而相比于殷郊,姬发作为主角,形象转变似乎略有僵硬,幼年便送到朝歌做质子,父子相认凭借幼时的玉佩,

一心坚定对殷寿的信任转向伐纣的决心,甚至亲手诛杀纣王之间缺少一定转变,

当伯邑考来朝歌看望兄弟时却又突然变得柔和与亲昵,这与将父亲作为叛贼送到朝歌作囚有一种没有衔接上的违和感。

这或许与电影本身的快节奏相关,毕竟要在三部电影完成一整套武王伐纣的故事,

作为绝对核心人物,要实现从质子到反抗领袖的转变似乎过于急促。

但无论如何都与电影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响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故事,

这些个残缺虽说可惜,却也达到了叙述故事的及格线。

不过正是对姬发的成长描摹,在电影结尾其驾马返西岐才更有感染力。

不由得让观众希冀未来的发展。

不过,比干的死亡似乎过于简单和直白,

相比于原著碧血丹心,这部电影有意弱化了比干的细节刻画,而显得脸谱化与苍白实属可惜,

原文妲己的乖计与比干的赤心被纣王的阴险所代,虽说为妲己“正名”,着墨了纣王,

却使得比干有些愚钝挖心一幕较为滑稽,不过考虑到其商业属性,既不能将电影故事拉长使观众疲劳,

也能在三部之内完成一套完整的叙事,这种切割是可以理解的。

而作为《封神演义》中最核心的人物,与过往姜子牙形象的比较,有蓝天野老先生珠玉在前,

黄渤的姜子牙在剧中的定位更像是一个插科打诨的故事穿线人的形象,更有黄渤之前长期扮演的小人物质感,而少一份仙风道骨的封神人物的持重。

不过这种创新反而更引人好奇,乌尔善导演将如何处理姜太公钓鱼这一家喻户晓的场景。

不过,本部电影最让人惊喜的是费翔所扮演的殷寿和李雪健老先生的姬昌。

作为纣王,费翔出众的外形与气质就尤其吸引人,更增添故事本身对纣王的细致刻画,

把一个贪婪,十足野心,为了王位无所不用其极的形象立刻就立了出来,更作为老商王的次子,在电影中详尽描摹了殷寿成为王的过程,既能关联其对质子心气的了解,

也有效阐释了其手段的毒辣,解释了何以能够让质子死心塌地跟随。可以说这一版的纣王不同于其他版本开篇便是淫逸的形象不同,

既解放了纣王的形象有更多刻画空间,也解脱了妲己过往与纣王刻板的深度绑定,构成了俩个独立的人格形象。

至于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姬昌恐怕是最让我在看电影是有一种史诗的感觉,虽说在从西岐到朝歌有一幕与百姓告别场景叙述单一以至于略有尴尬。

但姬昌吹穗挥手还其爱民如子的形象还是呼之欲出,更别提后续伯邑考之死以及认罪场景,其演技之精,模态之似,周文王不过如此。

可以说这些个饱满的形象构成了《封神》获得较高满意的基石,对故事与人物刻画的绑定,使得这个商业大作无论如何也较之前的封神系列电影高出一筹。

总归来说,《封神·朝歌风云》还是打了一个不错的头阵,剩下的俩部将如何表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