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让文化创新无止境

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

通讯员 李巍然

最近,国产动漫《长安三万里》受到大众追捧,在暑期掀起了边看电影边背唐诗的亲子观影浪潮。在电影里,我们熟悉的李白、高适、杜甫、王维、张旭等众多唐代名人的故事被串联起来,仙鹤、孤舟、古楼、剑舞……一系列中国风元素“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长安三万里》的出圈,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情用心用智来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用情点燃文化新亮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安三万里》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融入中国风的画面,带领观众重回大唐的绝美意境,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从《长安三万里》到之前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这些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正是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和文化养分。文艺创作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地挖掘新的素材,用情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担当使命,用心打造文化新精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精品创作才是自己的责任使命,“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精品也应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一味迎合市场,不能沾满铜臭气。要把握传统文化与艺术表达的相辅相成。《长安三万里》中为了追求历史真实,前期在做准备工作时,聘请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作指导,创作团队秉承工匠精神,在人物造型、场景镜头、画面色彩设计上精心雕琢。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剧中潼关、松州的地理环境,还去实地采风,参考了100多本相关专业书籍,结合着图片资料,做了大量史料研究。所以,创作者要以打造艺术精品为使命,坚持服务大众为原则,秉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用心推动文化事业新发展。

奋发有为,用智赋能文化新业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传承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在内容上创新,正如《长安三万里》,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在空白处进行合理创新。电影中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出《将进酒》,带着好友高适、岑夫子、丹丘生等人驾着仙鹤畅游至银河之上,与仙人举杯共饮;也要在制作技术上创新。近年来,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等关键技术上飞速发展。《长安三万里》积极运用新技术助力静态和动态的3D动效制作,在诸多重要画面渲染上使用了云计算,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效果;更要在表现形式上创新。将《千里江山图》的山川造型幻化为灵性的舞蹈的《只此青绿》、以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的“丑萌”铜奔马文创毛绒玩具、《洛神水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西安大唐不夜城里文旅融合的“盛唐密盒”……这些都是文化领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只有文艺创作者主动作为,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利用时代新技术进行时代化表达,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长安三万里”创新无止境。“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只要传统文化这个资源宝库在,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心用智去开创新时代文化工作新局面的天地和格局就在。只要守正创新,文化产业必然能够蓬勃发展,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必然能生生不息、绵延永续。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