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爆了!影视股买不买?

在去年《隐入尘烟》下架、主旋律电影堆积的时候,笔者没有想到今年《八角笼中》这样的题材还可以上映。真是件幸事。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14时01分,8月9日大盘票房破亿,全国单日票房连续50天破亿,持续刷新中国影史全国单日票房连续破亿纪录。

8月7日20时,2023年暑期档还剩下20多天,累计票房已经达到150亿元,而上半年不少业内人士对暑期档总票房的预测值就是150亿元。多家行业机构及券商上调了对暑期档及全年票房预测值,有券商研报预测全年票房最高有望超过600亿元。

6月以来,港股的影视娱乐板块龙头猫眼娱乐从底部6.3港元上涨至10.6港元,上涨幅度超过60%。

中信建投、中信证券、海通国际等机构也在强推猫眼娱乐。中信建投称,猫眼娱乐(01896)公布上半年业绩预告,该行指其内容业务亮眼,线下演出市场在疫情后答复恢复。在费用端,该行预计票补稳定控制,销售费用率因此有所改善。尽管2023年上半年综合票房略不及预期,但是下半年已现强劲恢复趋势。展望下半年,看好猫眼娱乐“科技+全娱乐”的战略布局。暑期档以来,票务业务受益观影人次的超预期恢复,该行将全年综合票房预测由500亿元上调至570亿元;内容业务表现依旧亮眼,暑期档参与发行和出品的《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等均获超预期表现,后续还有《学爸》《危机航线》《金手指》《我经过风暴》《天才游戏》等影片储备。

逻辑是不错的,首先是行业确定性回暖了。

一  行业确定性回暖

2018~2019年,税务风波、明星高片酬限价、收视率打假、监管政策频出、开机率骤降、资本退潮等事件集中爆发,影视行业也随之低迷多年。2020~2022年,疫情让影视行业再次经历3年的“寒冬”时期,尤其是2022年一季度,行业预期降至冰点。

中国有句老话叫“否极泰来”,用在今年的影视娱乐行业再合适不过。今年暑期档后半程的市场热度不减,按照现在每天票房破亿的态势,暑期档总票房有望冲击2019年177.78亿元的档期历史最高纪录。

普华永道则预计,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预计到2024年可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至2027年将达到132亿美元,未来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77%。此外,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

在经济不景气阶段,口红效应会进一步放大,电影会迎来景气周期,相比较房子这些大额消费,而中国人目前人均看电影也就1次-1.2次,相比较而言韩国超过4次,美国超过3次,中国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其次,AI技术特别是AIGC技术的推波助澜,让很多美术、动作特效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使得电影投资的成本比以往更低,投资的性价比会有所提高。

二  优质内容是核心

从产业链行业上下游看,可以分资金提供方、内容提供方(IP、内容制作)、内容传播方(渠道发行)、内容衍生变现等环节。IP作为最上游以小说、漫画等为表现形式,优质IP能够为后期作品带来天然粉丝流量;内容制作单片项目风险较大,持续优质作品推出是制胜点;渠道方则相对现金流稳定,但集中度仍较为分散。

目前有产业链上下游融合的趋势。典型的IP龙头,例如阅文集团、中文在线,通过收购等方式在产业链向下游延展;典型的内容制作团队,光线传媒,这几年也在动画制作、衍生品方向有颇多动作;典型的发行龙头,猫眼娱乐和阿里影业,在出品参头方面下苦功;典型的院线龙头万达电影,也在上游颇多布局。

正是由于这种融合的趋势,使得仅靠跟踪某一方面的高频数据(预测数据、口碑数据、实时数据)来确定是否投资某家公司变得有难度。

虽然行业已经发生了边际变化,但最核心的还是入东吴证券所说:优质内容带动观影热潮。

关键就在“优质内容”这四个字上面。“优质内容”不但带动观影热潮,爆款产品还会带动投资情绪。

2020~2022年这三年,没有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好片。

为什么?是因为没有让人非常心动的故事了。上一部好点的电影,还是2019年的《我不是药神》和《流浪地球》。

而今年的暑期档,这几个故事讲得都还不错。

《封神第一部》稍微弱点,看得出来也在尽力地讲好“弑父”主题。虽然王思聪评论《封神》受热捧是审美的退步,但其实《封神》故事这条木板不算太短。单靠20多城急行军式的路演,靠服道化,靠费翔和质子团的满屏肌肉是撑不起大众的口碑的。故事不好,《满城尽带黄金甲》再波涛汹涌,一样激不起一点水花。

路易斯*布努艾尔曾经说,在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手里,电影是借以表现思想、感情和本能世界的高级手段。一部影片就像对一个梦的不自觉的模仿。黑暗慢慢笼罩影院的情景就像把眼睛闭上,然后在荧幕上,就像在人的内心一样,开始进入下意识世界的夜间航程。

电影的艺术是牢固地安放在一个四边形的底座上的,电影剧本、导演、摄影、剪辑。所有成功的电影,就是这四个基本元素均是强有力的影片。四个元素之中,有一个软弱无力,就可能严重削弱一部本来应该优秀的影片。

其中,剧本是最基础的,是先于摄影机、照明、录音、剪辑、特效这些技术性元素的存在。剧本之所以叫剧之本,它是最基本的构思,体现的是创作者的思想,反映的是主题。主题可以是人性的美好或者困局,可以是社会热点和问题,甚至也可以是营造某种情调。如果观众抓不住影片讲的是什么,就很难指望他们去共鸣、评论、分析和热爱它。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才会有一定规模的、才华横溢的影视专业人才沉下心来,像做艺术品一下去打磨剧本。我不知道什么社会环境才是最好的土壤,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必须是《霸王别姬》和《活着》编剧芦苇所说的,不浮躁的环境。

“土壤”的变化,能让影视行业这种偶然性强、投资周期长的行业,在一定情景下体现出周期性——这也许是电影史上偶尔出现“经典作品扎堆”的特殊年份现象的成因之一。

那么,如果恰好这个“优秀作品扎堆”的周期来了,买还是不买?

三 投资的两个关键问题

投资最关键的问题是两个:

第一,资产如何定价?

第二,周围的投资人在如何行事?

先说第一个。影视股如何定价?相对于其他行业有历史规律可循而言,影视股投资难度很大。

你说怎么给它估值?在一定的市场情景下,给PE、PB不难,难的是业绩弹性太大,不好把控。

我们以内容制作方为例,短期要看爆款作品、重要档期,中期要看年度储备、项目进展、上映计划;长期要看其综合制作能力、可调动的项目资源、可落地的战略方向。短期、中期、和长期要综合考量。

短期好掌握,中期和长期的真实水平,不是影视行业的资深业内人士,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再说第二个。

投资情绪现在有点热了:基本面普遍是好消息;一部分投资人收益良好;媒体一致乐观解读;而且基本上听不到股吧里对媒体乐观解的质疑声音。

如果现在再去买入,扪心自问一下:我比其他的投资人掌握什么更多的信息吗?

站在经济的角度,希望文娱市场继续复苏,这一领域的消费继续增长以及相关产业就业岗位的增加。

站在投资的角度,早已经不是左侧了。即便参与,也要选择那些尚未上涨的标的,同时也要控制好仓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