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为何只有孔捷去了朝鲜战场,李云龙和丁伟那段时间在忙啥?

在《亮剑》中,上级对于孔捷、李云龙和丁伟三支部队的安排部署,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大国战略、胸怀全局。

对于孔捷能够去朝鲜作战,李云龙一直耿耿于怀,凭什么孔二愣子能入朝,他李大本事却要窝在国内?而丁伟对于孔捷能够入朝作战同样心里不爽,从他的言语中就能够看出来。

然而,李云龙和丁伟都是绝顶聪明之人,他们当然知道上级在战略分工上的用意,也从来没有懈怠,只是过不了心里那个坎而已。

一、李云龙的C军

李云龙的C军,其驻扎地点是东南沿海福建一带。此时,海面的岛屿上盘踞着装备精良的蒋军,以台湾岛为大本营,兵力远布至舟山群岛,他们时而潜入沿海地域搞破坏、时而袭击大陆渔船驻军,李云龙的C军任务之一,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扫平这些海患。

除此之外,收复台湾一度被提上日程,攻台登陆一直是解放军沙盘作业的主要内容,李云龙不可能不清楚军委将C军部署在东南沿海的战略意图。

李云龙的部队是晋西北的老底子,对于水上尤其是海面作战并不擅长,正需要他来研究登陆作战的战法。事实上,李云龙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老师长曾经建议他专门研究登陆作战,这不等于告诉李云龙:你就是攻台的主力吗?

老师长身为共和国的元帅,以他的层级当然清楚国家的战略布局。所以,李云龙在孔捷抗美援朝期间,一直在研究登陆作战,为攻台作准备。

虽然李云龙最终以“亮剑精神”作为论文主题,但并不代表他对于登陆作战的研究没有成果,我军在收复一江山岛战役时,老师长特批李云龙“旁观”。

最终,整个战斗部署和实施,与李云龙事先设想的一模一样,这不正好证明了李云龙在登陆作战战术上的造诣吗?

二、“铁扫帚”丁伟

丁伟的部队,是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四野中的主力,也是共和国最为精锐的几个军之一。即便孔捷在朝鲜打得如此惨烈,上级依然没有调丁伟入朝的打算。因为丁伟在东北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防备老大哥翻脸。

丁伟在军事学院毕业论文答辩中,把老大哥当成新中国最大的敌人、潜在的对手,把评审委员会的一帮子人吓得够呛。老大哥可是同一个阵营的兄弟加老师!在他们看来,丁伟的思想太危险了!

最后,还是老师长力排众议,给予了丁伟最大的肯定。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老师长作为大佬之一,战略眼光堪称一流,别人看不到的潜在威胁,他却如坐针毡。一个如此强大的“伙伴”,一旦翻脸,谁也不知道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老师长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代表了国家的战略意志和意图,晋西北“铁三角”中最具有战略头脑的丁伟,当然知道自己这个主力军被部署在东北的用意所在。

丁伟在论文答辩上侃侃而谈、从容自若,绝对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的结果,那么他在东北也一定没有闲着,除了一个军长的常规工作外,他一定会思考如果北方的强敌入侵,中国军队在现有条件下该如何反击的问题。

居安思危、目光长远,这是战术家和战略家最大的区别所在,很显然丁伟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大多数人。

三、孔捷的顿悟

事实上,无论是李云龙,或是丁伟,派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入朝作战,都不比孔捷差,论悍勇、论计谋、论决断,两人都是经过实战洗礼的战术级大师。

孔捷在这方面就差了点味道,因为他打仗过于老实,所以李云龙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孔二愣子”。没错,在变通方面,孔捷比起丁、李二人是差了一点。

然而,经过朝鲜一役之后,孔捷与地球上装备最精良、战术最先进的美军进行了面对面、硬碰硬的搏杀,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逐渐赶了上来。

刚极生柔、大勇生智,说的就是孔捷这样的将领。此时的孔捷,在战术理论、临阵指挥、集团化作战上,丝毫不逊于丁伟,稍强于李云龙。

没错,李云龙的作战路子,从一开始就是特种作战,他在规模以上的战役中,也只是指挥过一个师而已,如果指挥一个军,他未必有丁伟和孔捷打得好。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捷在抗美援朝期间,李云龙和丁伟也没闲着。

他们一个在东南沿海布防,在加强海防的同时谋划攻台登陆作战;一个在祖国的东北,坚守中国的东北门户。

除了丁、李二人之外,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共和国的军人都在时刻准备战斗,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