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燕:女人的一生,要穿越多少风暴?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4(不闲聊)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周小兴

秦海燕这个名字,或许大部分人并不熟悉,但提到她的作品,相信大家都会不禁喊出:“啊,我知道。”

比如,2022年,国庆档票房冠军《万里归途》;2021年,贺岁档十亿票房作品《刺杀小说家》;2018年,华语女性电影代表作之一《找到你》。

《万里归途》剧照

秦海燕尝试过各种类型,爱情、悬疑、喜剧、犯罪、魔幻,但最终慢慢又落回现实主义。“真实的力量能给我带来很强的信念感和支撑,以及源源不断的能量”。

回看她的作品,尤其近几年的作品,里边似乎存在一些共性,总结成几个关键词,大概是:女性、归属(家)、联结与牵绊(与孩子、与别人),秦海燕很擅长把这些相对大的议题放到具体的故事和情境中,细腻呈现与探讨。

(秦海燕编剧过的作品有电视剧《消失的孩子》,电影《万里归途》《刺杀小说家》《找到你》《捐赠者》《分手合约》《她们的名字叫红》《结果》《新娘》等。此外,她还参与了电影《七月与安生》《谁的青春不迷茫》的剧本策划)

正如即将上映的她的导演处女作《我经过风暴》,呈现的便是经受家暴压力的女性们的生活。

同样是女性,同样是边工作边照顾家里的妈妈,我想结合她的作品,和秦海燕一起聊聊我们自己:「一个女人要穿越多少风暴才能找到自己?」

1

这几年,大女主很受欢迎。

某种程度来看,秦海燕也算大女主。

她毕业于北京大学,但自己更引以为傲的是毕业于北京四中,“咱们高中班70%的孩子都去北大清华”。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培养了海燕身上放荡不羁的自由,但长期对学术主义的严谨、逻辑和缜密,又让她呈现出足够的敏锐和控制力。

(海燕是北京大学2001级艺术学院学生,这是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她用手机拍的母校)

她事业也很顺利,21岁开始编剧工作,极具个人色彩的处女作《结果》便入选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釜山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知名电影节,之后也陆续有让人拍手叫绝的作品问世,拥有自己的编剧工作室。

生活上,她有三个女儿。

(海燕的大女儿已经17岁了,这次还陪妈妈一起参加了《我经过风暴》广州超前点映)

(两个妹妹来探班秦海燕,客串了一场戏,露出了可爱的背影)

曾有人描述她:“利索干练,总是笑眯眯的,无忧无虑的感觉。”是多少人羡慕的样子啊。

(2021年,秦海燕在《我经过风暴》片场,这是她第一次当导演)

但秦海燕说,“我不过也是一个普通女性,在认真地生活。角色里她们有些东西和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困境,她们经历的痛苦也是我在经历的。”

秦海燕,是位单亲妈妈。

她自己带三个小孩,日子用“分秒必争”来形容,不夸张。

她日常的生活,除了工作,也要照顾家里和孩子:早上送孩子去上学后,开始工作,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了,继续工作。“女性的大脑可能真有统筹规划的超强运算能力,同时兼顾好几件事。经常开着会大家聊闲篇休息,我就拿出手机用APP下单买菜。”

所以她很感激自己的阿姨,这也是《找到你》问世的一个契机。

(《找到你》故事的支架,本质在讲述一个中产精英女性,和她家那来自农村的保姆,两人之间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切)

刻画《找到你》里的保姆孙芳一角,很多都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家里一位跟她相处了17年的阿姨,她们的关系像家人一样亲近。

在秦海燕最艰难时,她给阿姨发消息,是否可以回来帮自己。

阿姨跟她说:“你放心在外边工作,家里有我。”最脆弱时,阿姨是她的支柱。

图片来源:时尚COSMO

大部分女性受困于社会属性(工作)与动物属性(母亲)间的矛盾与纠葛中,秦海燕在《找到你》便将这些真实呈现了出来。

“把时间只献给电影也许真的是男性特权,我只能用工作给母职放假,用母职给工作充电。”

(秦海燕最放松的时刻,是在家做甜品、烤披萨、收拾种满瓜货的小院子。她甚至会给自己拍一个小视频,记录这些小时光。那一刻,她不是著名编剧,新晋导演,也暂时忘记了三个女儿带来的责任,她就是一个活在自己时光里的小女孩)

家和孩子,对看似无畏无惧的海燕来说,太重要,某个意义,是她所有创作的源头,也是归处。

她借由《刺杀小说家》传递出的是“当一个凡人被称为父母那一刻,他们卑微而无望的念想,会迸发出战胜全宇宙的神性”。

《万里归途》讲的是一个很宏大的事,有对祖国的依恋,对同胞的守护,是对职责的坚守与奉献。但所有人内心最本质的想法只有一个:回家。

(《万里归途》最后一幕,宗大伟回到北京胡同里的家,窗外是春节烟火。秦海燕说:“英雄回归烟火之中,那种兴味,百味杂陈的,我很动容。”)

之所以成为那么优秀的编剧,其中一个原因是,秦海燕一直在扎扎实实生活。

“我看着厉害,是因为一入行就开始赚奶粉钱,不能停下来。

年轻时候上头,生孩子生得很早,可能是命运使然,也没来得及选,当时胆子太大了。”

2

2019年夏,秦海燕收到朋友的微信,她被老公打了,赶到她家,当下报警,目睹调解:“夫妻吵架,都不要太激动。”

秦海燕体会到了朋友的无助,同时也震惊,这样平时说起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她切近的这对中产、高知的夫妻身上,而即便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照样在现实面前体无完肤、招架无力。

当时当刻,一个“创作者的她”,忽然从“生活的她”身上跳出,浮到半空,对自己说,一定要写一个关于家暴的故事,拍一部这个题材的电影。这种强烈的亲历体验,随之而产生的使命感,支持秦海燕在创作这个剧本时,情感澎湃。

在《我经过风暴》的剧本创作阶段,秦海燕采访了两三百个家暴案例,有从城市到乡村各个阶层的女性。

她,一线城市白领,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创造者,所有的银行卡都被丈夫控制,每个星期丈夫给她两百块并要求记账,如果超支,就要被打。

秦海燕意识到,家庭暴力的本质,是一种控制,被控制的人,都习得性无助。

她,一位二线城市医生,被家暴了很多年,迫于社会文化、家庭伦理的压力,家丑不能外扬,直到她吞食草乌碱自杀,尸检中她被打断的鼻梁,才作为证据,为她发出生命最后的声音。

秦海燕意识到,城市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中,有更多的沉默者,是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伦理的桎梏,将她们推向绝望。

《我经过风暴》,讲述的从来不止于家暴本身,它在向所有观众提问。

“婚姻”里女性的“独立性”和“母性”,是否天然矛盾纠缠?

社会对“已婚女性”天然的从属定位,所有人审判她的时候,是不是性别意识都大于一切?

“离婚”本身到底能不能让女性安全地从一段关系里退出?

第一次当导演诸多艰难,中间遭遇疫情,时时崩溃,无法言说。

秦海燕又一次站在了“妈妈”的立场,她称这个过程为“接着把孩子生完”。

(电影片场,秦海燕和女主角佟丽娅在一起)

“当导演只是一个手段,不是为了当导演而去做了导演。用电影讲一些苦难,只因我也是她们中的一员。”

(《我经过风暴》是个特有友好的组,大家下班了一起挤地铁)

对她而言,做家暴相关创作,从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押题,猜热点。

“我永远无法忘记无数双女性的眼睛,她们只是一个一个想努力生活的普通女人。

每一次创作,都是感其所感、伤其所伤、痛其所痛。”

8月17日,《我经过风暴》全面上映,现在,预售已经全面开启。

每一个女性的一生,也许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风暴。

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祝福每一位努力生活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