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票房断层第一,这些网络诈骗你遇到过吗?80后90后成最易受骗人群|第2眼

话题主持/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婉允

8月8日,电影《孤注一掷》正式登陆暑期档。截至8月13日17时46分,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孤注一掷》的票房已经超过17亿元。与其他8月影片相比,它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票房断层。作为8月票房之最,《孤注一掷》成功领跑了2023年暑期档。

《孤注一掷》取材自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揭秘了境外网络诈骗的骇人内幕,其中不乏绑架、虐打、枪杀这样生猛的场面,以至于很多冲着“美女荷官”金晨走进影院的人,看完之后只觉得脊背发凉,心有戚戚。

看过影片的观众,是否觉得这个诈骗“套路”似曾相识?近年来,不断有人被所谓的海外“高薪招聘”信息所诱惑,幻想着能一夜暴富,实际上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年薪百万元的工作,而是被限制人身自由,遭受挨饿、毒打、电击等各种非人的折磨,甚至命丧他乡。其中,身陷境外诈骗公司的大多是学生、务工人员等年轻群体。

也许有人认为,海外那太远了,不出国就行了。然而,我们与“骗”的距离并非远如天涯。有时候,骗子和你,只有一根网线的距离。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有哪些圈套?是如何实施的?又是如何定罪的?应如何进行防范?一文了解↓↓↓

真实电诈生活是什么样的?

那是一段比电影更残酷的日子,回想在诈骗集团的那段噩梦般的经历,张新至今仍心有余悸。

张新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在金三角“创业”的顾森森。对方表示,只需敲敲键盘,不仅收入可观还时间自由。在高薪诱惑下,张新等人乘飞机到了老挝金木棉特区,“第一印象那里很荒凉,有七八幢高楼,里面聚集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

抵达园区的第二天,张新意识到对方口中所说的公司,其实就是诈骗集团。

“我们一般都是在一些交友软件上加一些女性,然后以处朋友的名义聊天,嘘寒问暖、贴心关怀。”张新的角色,往往会被塑造成“社会精英人士”,朋友圈里都是让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工作和生活,他们专门挑一些单身或离异女性下手,向其透露“内幕消息”,让其小赚几次后表示可以提供大额网贷,必赚大钱,但送上门的钱,最终还是会赔掉的。

“想停手却不能停,更不敢停。”张新说停下来的代价,就是要挨打,轻则电棍、皮鞭,重则关水牢、砍手指……持枪保安的24小时盯梢、园区外混乱的治安、耳边不时传来的殴打叫喊声,这些都让张新害怕不已。

最后,张新用10万余元换回了自由。回到国内后,他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主动投案,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这些电信网络诈骗你遇到过吗?

除了上面提到的境外诈骗,电影中还展示了多种类型的诈骗手段,很多常见诈骗手段在我们身边就出现过。

1、你犯事了+安全账户=诈骗

当你突然接到自称公检法等机构来电说你涉嫌违法,并要求你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时,百分之百是诈骗!

关于转账

24小时内可以撤回跨行转账,短信验证码具有支付密码的功能,绝不能以任何形式透露给他人;正规的转账交易一般是自行操作,不必屏幕共享。

关于账户

公检法机关不会设立“安全账户”保证金账户、刷单账户。自称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要求把钱款转到“安全账户”的一定是诈骗。

2、网恋交友+介绍投资=诈骗

此乃“杀猪盘”,诈骗分子会利用网络交友,以情感为诱饵慢慢取得你的信任,为你画两个人未来蓝图为借口,诱导你投资赌博,资金一去不复返!

网恋交友类骗局

一般通过网络添加好友,聊天熟悉后成为好朋友或者恋爱关系,利用花言巧语蒙蔽受害人的理智,再编造各种理由骗取受害人钱财。

3、刷单+小额返利+加大投入=诈骗

做第一单任务时骗子会小额返利,诱导你加大本金刷单,多次刷单后骗子就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本金。网络刷单是非法行为,不要有“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刷单返利类骗局

诈骗分子先发布兼职广告招募“刷单客”“点赞员”等,拉人建群,让受害人完成刷单等任务,并发放小额佣金。之后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刷单app做“进阶任务”,以“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加大投入进而骗取更多资金。

4、冒充领导或熟人+着急借钱=诈骗

通过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形式,声称是熟人或者老板,并要求你转账汇款的,一定要进行当面核实,不能轻易转账!

冒充熟人类骗局

诈骗分子使用受害人熟人、老师的照片、姓名包装社交账号,添加受害人为好友。以熟人的身份对受害人嘘寒问暖表示关心,或模仿熟人、老师等人语气向受害人发出转账或缴纳费用的指令信息,并以时间紧迫、机会难得等借口催促受害人转账。

5、快递丢失赔偿+索要验证码=诈骗

检查一下自己的快递信息并向快递公司致电核实,切勿随意透露验证码等信息!

快递丢失类骗局

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的商品被下架,以“理赔退款”为由要求缴费,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诱导受害人支付费用。

6、赠送游戏“装备”+扫码领取=诈骗

以赠送游戏中的豪华装备为由,要求扫码填写账号和密码等行为一定不要轻信,“是兄弟,就别砍我”。

扫码送礼类骗局

诈骗分子用小折扣、小礼物引诱你扫码。一旦扫码,你就像是只将被宰的羔羊。诈骗者会通过各种手段骗取钱财。

谨慎添加好友;不轻信免费领装备,“免费赠送”“低价充值”“高价收购”等说辞;不轻易扫陌生二维码、点击未知来源的链接;转账汇款前一定要多方核实、谨慎操作。

7、发购物广告+转账付款=诈骗

陌生人的商品广告信息要警惕,尽量在正规平台购物,以防遭遇诈骗!

广告购物类骗局

先在社交平台或网站发布广告,当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等理由,要求私下转账。待受害人付款后,以加缴关税、缴纳定金等为由,诱骗受害人继续转账汇款,事后将受害人拉黑。

8、航班取消+提供退改签+转账=诈骗

收到退改签信息,应第一时间通过航空公司官方电话或购票网站进行确认。非旅客原因造成的航班取消可免费办理退改签,无需缴纳费用!

航班取消类骗局

不法分子以“航班、列车因故障等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为借口,或以“快递滞留补偿”等为由,诱导受害人点击虚假网址,要求提供验证码等信息,进而盗取受害人银行卡中资金。

温馨提示

第一,验证信息真伪。拨打航空公司官方电话核实情况,不要拨打短信中的电话号码,或者直接登录正规订票app进行查询。航空公司飞机因故不能起飞,也会给订票客户发送短消息,但不会让客户通过网银、支付宝等方式进行任何涉及钱款的交易。第二,非旅客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退改签不收钱。第三,电话中提出要求转账,一律拒绝。第四,购买机票应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电话、机票代售点等正规途径,避免点击到钓鱼票务网站或虚假app,造成经济损失。

9、免征信+低利息+保证金=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媒体、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发布办理贷款、信用卡、提额套现等广告信息,打着“无抵押”“免征信”“无息低息”“快速放款”“免费提额套现”等幌子,以事先收取手续费、保证金、验资、交税等为由,或以检验还贷能力、调整利率、降息、提高征信等为借口,诱骗具有贷款需求或曾办理贷款业务的受害人转账汇款,甚至骗取受害人银行账户和密码等信息直接转账、消费,从而实施诈骗。

贷款类骗局

任何声称“无抵押、无资质要求、低利率、放款快”的网贷平台都有极大风险。

10、陌生链接+下载app+付费激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在网络、短视频等平台发布广告,编造虚假内容诱导受骗者下载app,app需要付费激活会员,成为会员后退费为理由诱导充值,充值后以支付异常不断要求转账进行修复,直至骗局穿帮。

假冒钓鱼类app

诈骗分子假借金融机构、公检法、电商等名义,通过直接发送短信或添加社交应用好友的方式,向受害人发送钓鱼app的下载链接,要求受害人点击安装。此类app界面、操作流程与正版app极其相似,受害人看似在官方界面输入了银行卡号、交易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实则这些信息直接传送给了骗子搭建的后台数据库,骗子则使用这些轻松得来的信息访问官方服务,堂而皇之地转走资金。

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80后90后成最易受骗人群

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当前犯罪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违法犯罪比例持续下降,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占比大幅上升。

近日,湖北发布2023年1至7月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据统计,今年1至7月,湖北省电诈案件受骗人“10后”占比1.5%,“00后”占比11.5%,“90后”占比29.5%,“80后”占比32.3%,“70后”占比17.6%,“60后”占比6.2%,“50后”占比1.4%。

其中,年龄最大的受骗人90岁——今年7月,武汉市民李某遭遇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被骗10万元。年龄最小的受骗人仅8岁——今年4月,钟祥市一名小朋友用奶奶手机玩游戏时,被人诱导扫二维码转账,被骗1.05万元。

61.8%的受骗人为80后、90后。他们中大部分人受过良好教育,接触网络的时间较早,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但面对精心设计、不断迭代升级的网络骗局,仍缺乏足够的警惕和辨识能力。

诈骗为何屡屡得逞?

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6.4万起,缉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头目和骨干351名。2022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开展多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区域会战,共打掉犯罪窝点5100余个。

如此高压打击之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何屡禁不绝?

首先是犯罪分子作案手法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受害群体分析更加精准。网络黑客会把非法获取的金融、旅游、求职平台的个人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专门的数据库并不断更新。诈骗人员得到这些信息后,通过数据对诈骗对象进行人物画像,实施精准诈骗。

同时,电信网络诈骗分工日益精细化,“黑灰产”推波助澜。一些组织和个人专门为诈骗集团提供买卖电话卡和物联网卡、推广引流、技术开发、转账洗钱等服务,增加了骗局的迷惑性和防范打击难度。

此外,诈骗人员跨境作案,手法日趋高科技化。随着国内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诈骗人员把窝点转移至境外,使用成本更低、隐蔽性更强、操作更简单的新型‘简易组网GOIP’设备,操控境内手机拨打诈骗电话,具有很强的伪装性,老百姓很难分辨。同时,也给执法取证等带来巨大挑战。

被诈骗的钱还能追回来吗?

现实案例中,被诈骗了,把钱追回来的概率比较小。据公安部门统计,电信诈骗的破案率一直都在11%左右,2021年开展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破案率大幅上升,超过30%。但追赃挽损率仍是较低,10%左右。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诈骗分子难抓,二是追缴赃款难。诈骗分子一旦诈骗得手,便通过专业的洗钱集团进行洗白操作,最终款项大多都会流向海外账户,难以被追讨。

当然,概率小并不意味着,没有可能。用好以下四招,或许可以帮助增加追回的可能性。

第一招:及时报警。一旦被骗后,只要醒悟时间“快”、报警(110、96110)“快”、接警员止付“快”,将被骗资金止付在银行卡或者账号内,并不是没有可能赶在骗子取款之前制止支付。

第二招:配合调查。作为受害人,积极主动联系警方,提供尽可能多和详细的信息和证据,有利于尽快抓到罪犯,追回损失。

第三招:联系家属,要求赔偿。一旦被告人被抓,警方会通知被害人的。如果能够联系上被告人家属或者律师,可以向他们表示:只要被告人家属愿意退赔,可以出具谅解书,请求法院从轻处罚。因为退赔被害人并取得谅解也是被告人获得从轻处罚的一个情节,法院一般都会予以酌情考虑。

第四招:收集证据、民事起诉。对于被告人出具了借条的诈骗案件,你可以凭借条和相关的转账记录等书证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不仅会帮你找被告人,还因为你有证据在手,一般会判你胜诉,待案子生效后,你可以凭生效裁判文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电信网络诈骗如何定罪?

据报道,2017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0.3万件,22.3万名被告人被判处刑罚。2022年上半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1万件,2.1万名被告人被判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立案标准。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此外,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如何进行防范?

无孔不入的电信网络诈骗,需防患于未然。要努力克制赌徒心理,始终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做到“无论骗术怎么变,以不转账应万变”。

1、不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借给他人,以防被假冒。

2、警惕“00”或“+”开头的境外来电!不要将个人信息资料如存折(金融卡)密码、住址、电话、手机号码等轻易告诉他人,以防被人利用。

3、不要轻易相信张贴广告或网上勤工助学、求职应聘等信息。

4、不扫未知二维码,不点未知链接,不理会网页赌博广告!

5、不要轻易地向陌生人汇款、转账、若是遇到必须要汇款转账的情况一定要再三核实对方的信息。

(参考资料: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极目新闻、扬子晚报、平安湖北、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新民晚报、@锦州网警巡查执法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