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年度演讲: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雷递网 乐天 8月14日

小米CEO雷军今日举行其第四次年度演讲「成长」,分享了过去30多年经历的几次关键成长和感悟,并宣布小米科技战略升级: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可以总结为一个公式:(软件×硬件)ᴬᴵ 。

雷军公布了小米的科技理念: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未来5年,小米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同时,小米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全面推进大模型研发和落地,选择“轻量化,本地部署”作为小米大模型技术主力突破方向。在现场,雷军正式宣布手机端侧大模型初步跑通。此外,小爱同学也升级AI大模型,并开启邀请测试。

雷军说,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一个全新的小米,正在驶向梦想的星辰大海。这条路上,小米将和所有勇敢的追梦者们一起前行。祝福大家历经岁月洗礼,梦想依旧熠熠生辉。

以下是雷军公开演讲部分内容:

两个月前,我参加了武汉大学今年的毕业典礼。

今年是武大建校130周年,现场有17000多人,特别壮观。作为校友,被母校邀请,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对我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站在讲台上,我面对全校师生时,激动万分,当年记忆全部涌现出来。

01

1987年,36年前,我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我在图书馆里看了一本书,《硅谷之火》,建立了自己一生的梦想。

看完这本书后,我热血沸腾,激动得睡不着觉。当天晚上,星光很亮,我在武大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整整一夜。我心里有团火:我要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梦想之火,在我心里彻底点燃了。

但是,一个大一新生,一个刚从县城出来的年轻人,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就想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谈何容易!

这么离谱的梦想,该如何实现呢?我完全理不清头绪,干脆就不想了,还是先把书读好。

如何才能把书读得不同凡响呢?我琢磨了一个当时很夸张的目标:两年修完大学四年所有学分。那个年代,学分制刚刚开始,这样的想法,还是石破天惊的,很少有人想到。

当年我是如何做到的?今天时间有限,我给大家讲讲如何搞定三个难点。如果你正好在读大学,也许还用得上。

▍第一,如何选课?

上两倍的课,写两倍的作业,过两倍的考试,这是用地狱模式上大学。辛苦不要紧,关键是如何选课。我自己琢磨好久,还是一头雾水,下决心找个人问问!

我多少有点社恐,当时也是没办法,厚着脸皮,到大三大四同学宿舍,挨个敲门找老乡。

这招在大学里特别好使,我很快就找到了几个,学长们特别热情,讲了几个小时:把整个课程体系都讲了一遍,哪些课容易,哪些课难,哪些课必须先上、哪些课可以后上,最后还八卦了各个老师的奇闻逸事。走的时候,他们还把用过的教材和教辅,甚至课堂笔记,都打包送给了我。

这次聊完,我感觉突然开了天眼,大学怎么读,我基本清楚了。

就是这次经历,我有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收获: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个懂的人问问。很多人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只能自己琢磨、自己搞定。实际上,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别人可能都遇到过,都解决了,甚至都有标准答案,你只要找人问问就可以。

▍第二,如何自学?

上两倍的课,这意味着大量课程要靠自学。我们计算机系是从数学系分出来的,相当于半个数学系,课程特别难。很多同学觉得《高等数学》很难学,其实,我们是不学《高等数学》的,我们学的数学系的专业课,比《高等数学》难多了。

自学的时候,经常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一卡就卡很久,特别痛苦。怎么办呢?只能硬读,就是硬着头皮读,读着读着,终于开窍了:

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先跳过去,咬着牙往下读,像看小说一样,坚持从头读到尾;一本书,这样反复多读几遍,基本就能搞懂。

后来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识不全是线性的,大部分是网状的,知识点之间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关系;前面内容看不懂,跳过去,并不影响学后面的;后面的学会了,有时候更容易看懂前面的。

在这里,我想多说几句: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光靠学校里学的知识肯定不够;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应对未来所有挑战。终身学习就是要靠自学能力。

▍第三,如何搞定点名?

修两倍的课程,上课时间肯定会冲突。一旦缺课,就怕遇到老师点名。在大学,点名是大事。怎么办呢?

老师点名的目的,就是怕大家不认真学习。我想出的办法是,如果我能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让他知道我没有偷懒,应该就可以了。

于是,上课时,我直接坐到第一排,坐到老师很容易看到的地方;老师提问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举手;课间休息时,有不懂的地方,我也主动找老师请教。

经过我的努力,系里大多数老师对我印象都不错,缺课就不是事了。

就这样,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搞定了四年所有学分!

在这个过程中,武大的老师们特别友善,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每每想起来,内心都充满了感激!

我学的是计算机,光修学分是不够的,把程序写好才是硬道理。

所以,我定的第二个目标: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

30多年前,电脑非常少。大一时候,全年级同学上机实践,只有一台68000小型机。四十多年前的小型机,性能远不如十年前的手机,还挂着 20多台终端,慢得令人发指。

就是这样的条件,还不能放开了用,上机还需要凭票,每个人一周只有两张,每张2小时。

每周就几个小时时间,时间太短了,要把程序写好,实在太难了。

于是,我有空就跑到机房门口排队,蹭电脑。碰到同学没来,我就可以捡漏。如果实在排不上,我就站在边上看同学上机,过过眼瘾。如果遇到同学不会,我就去指导一下,特别有成就感。

为了有效利用上机时间,我每次都提前在纸上把代码写好,到了机房后就可以直接输入了。怎么输入更快呢?我想了一个馊主意:用打印纸把键盘拓下来,贴在课桌上,然后,无论上什么课,一边上课,一边敲桌子,偷偷练打字。过段时间,我发现周围的同学都这么干了。上课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敲桌子,把老师都搞懵了。

实在没电脑用的时候,我还有一个绝招:在纸上写程序。教材中的示范程序,往往都是写得最好的。我合上教材,就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重写所有示范程序,反复写,直到写到同样的水平。

我上的第一门编程课是《Pascal 语言程序设计》。等我上大二的时候,有同学来告诉我,我写的 Pascal 作业被老师编入了新版教材。我非常高兴,我写的程序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后来我就开始在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做课题。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熬过一个又一个通宵,就逐步练成了同学眼里的“技术高手”。

几年前,我在知乎上还看到了一段汇编语言的代码,这是我在大二时候写的。这是DOS系统上的内存管理工具,叫RI,当时,这个小工具在国内很火,用的人很多,我索性就全部开源了。

时隔三十多年,现在还有人讨论,作为一个程序员,我挺自豪的。

接着,我挑战第三个目标:在一级学报上发篇论文。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这个目标相当困难。

我去找我的老师张德向教授请教,他建议我把之前研究计算机病毒的思考整理一下,写成论文试试。

那个时候,国内刚刚经历了第一次计算机病毒大爆发。我花过不少时间琢磨,甚至还写过一款杀毒软件,算国内最早一批吧。

这个就算学术成果吗?我心里没底,但还是按张老师的建议,壮着胆子整理成论文。

那时论文都是写在稿纸上。我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厚厚一沓稿纸。写完后,我拿给几个好朋友看,大家给我提了不少意见,有位同学最后说,字写得实在不怎么样,还告诉我,“字写得好看,机会就大”,于是,他自告奋勇、辛辛苦苦花了三天时间帮我誊写了一遍。

然后,我就把论文寄给了权威的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差不多过了半年,我收到回信说,论文被录用了!

当时,我特别激动。真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录用了。更没想到,等到正式发表,已经是两年后的 1992年8月。据说这就是正常流程。

每次想到这件事,我都觉得:敢想敢干非常重要,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魄力,很多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去试试就知道了。

这就是我在武大的求学生涯。

很多人年轻时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梦想就被点燃了。

我幸运的是,我真的把这个梦想当回事,想办法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实现。

梦想的力量极其强大,我想尽办法,把各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这段经历为我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修完学分后,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开始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大二五一假期,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上,我认识了一位朋友,技术水平很高,他叫王全国,他是武大学长,比我大四岁,已经留校当老师,在校办的一家网络设备公司上班。

我经常跑到他们那里去蹭电脑,他们的电脑比实验室的好太多了,而且都是最新型号的。我在他们演示机上写程序,如果有客户过来咨询,我就帮忙接待和介绍。老师们一直以为我在那里打工,实际上,我就是在那里蹭电脑,没有工资,中午管个盒饭。

我和王全国越来越熟,他也认可我的能力,到了暑假,我们决定一起写款加密软件。

为啥写加密软件?主要因为这类软件技术上比较难,我们想做点难的事情。

每天公司下班后,把卷帘门一关,整个办公室就成了我们的天下。

我开着两台电脑,一台写程序,一台做测试,心情有点像段子里说的那样:“等咱有钱了,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别提有多爽!

这段日子特别快乐,我们经常干到凌晨3-4点。困了,就直接睡在沙发上,办公室里正好有两张长沙发,我们俩一人一张。无论睡得多晚,第二天一定按时起床,因为公司九点要开门营业。

就这样,没日没夜干了十五天,我们俩都瘦了一整圈,产品如期干出来了。

这就是我做的第一款商业软件,叫 BITLOK ,在当时加密软件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很受程序员和开发者的欢迎。这款软件定价 2000多元,销量不错,我们持续升级了几代,卖了六七年时间,赚了不少钱。

第一次干,就大获成功,多少有点小激动。我自己还是非常清楚,如果不是和王全国一起干,多半没戏。大家想想,当时我大二,不到20岁,王全国已经留校当老师,他的成熟度、经验和资源都远超过了我。所以,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一块干,更容易成功。

我和王全国成了一辈子的朋友。30年后,我们两个老男人,还特意拍了张背靠背的 Kappa 照,来纪念我们第一次的合作。

到了1990年8月,大三暑假,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混”了一年多后,我也算小有名气。

有位学长拉我一起创业,我答应得非常爽快,而且特别兴奋,终于有机会大展宏图了!

我们在宾馆里租了一个房间,房号103,公司取名叫“三色”。我们4个创始人,大家都是朋友,也不好意思谈股份,于是平分了,每人25%。

大家都渴望干番大事业。每天忙得热火朝天,经常一干就是一通宵。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马上来了:谁说了算?

凡事几个人商量,效率很低,而且意见不一致,经常扯皮。我们决定正式选一个董事长来决策。短短几个月,我们改选了好几回。结果,大家都轮流当了一遍。就我一个人没当过,主要因为年轻太小,压不住场。有个同学还保留了我当时的名片,前段时间拿给我看,职务是技术主管。

从卖电脑,到写软件,再到打字复印业务等……为了伟大梦想,我们不怕辛苦,啥生意都做。

现实很残酷,开头还赚了点小钱,随着业务越来越多,赚钱越来越难。

我在学校上晚自习时,经常被其他董事拉出去开会。几个董事都没啥经验,自然也商量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再后来,公司发不出工资,饭都要吃不上了,这个过程非常煎熬。

有位董事吹牛,说他做生意不行,打麻将还行。我们就派他跟食堂师傅们打麻将,打了几次,还真赢了好多饭菜票,公司靠这个又撑了一段时间。后来,赢得实在太多,师傅们也不跟他玩了。

最后,公司终于熬不下去了,连散伙饭都没吃,就关门清算了。我记得,我分了一台286电脑,抱着电脑就回了学校。

第二天早上,走在校园里,感觉阳光灿烂,终于不用瞎折腾了。

我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结束了。我回来复盘了很多次,我们在商业上太幼稚了,完全没经验,比如我们创业,既没有说明白谁牵头,也没有搞明白做什么业务,碰到什么做什么,稀里糊涂就开始了。

三色的失败,给我浇了一盆冷水,让我彻底清醒了。办公司太不容易了,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有太多东西要学,尤其是商业方面的基本功。

多年后,我见过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四个股东,每人25%。我一看他们的名片,个个都是董事长。好家伙,四个董事长,我愣住了,问他们:你们到底谁负责?他们跟我说,他们都是同学,凡事商量着来。

那一瞬间,我彷佛看到了当年的我,当年的三色,我估计他们创业不会太顺,只能祝他们好运!

大学毕业后,求伯君拉我加入金山。时间过得很快,今年已经是金山创办35周年。金山是我真正成长的地方,有两位大哥求伯君和张旋龙,还有邹涛、章庆元、郭炜炜等一群兄弟,我们一起走了很多年。

在金山内部,有句话我们经常讲,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这就是金山35年最重要的经验。

2010年4月,我再次出发,怀揣年轻时候的梦想,和一群伙伴创办了小米。

回望我自己过去三十多年的创业之旅,就是不断追寻梦想并不断成长的过程。

03

谈到成长,过去三年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来我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

小米的高端探索,从小米10开始。

刚开始很顺,首战告捷,但紧接着,小米11 就遭遇重大挫折。大家憋了一口气,花很大力气做小米12,但还是不达预期。大家没想到做高端这么难,更没想到投入这么大,沮丧的情绪在公司里弥漫开来。

我找大家聊了很长时间,很多人的观点非常尖锐,让我都特别意外。

有人说,做高端实在太难了,我们能不能不做?

还有人说,小米品牌形象已经固化,能做成高端吗?我们要不换个新品牌?

那是去年春节放假前。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支持做高端,真没想到有这么大分歧。聊完后,我心情非常沉重,焦虑得连年都没过好。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紧急召集了一次讨论会。这就是小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专项战略讨论会,所有部门的总经理都参加了。

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放开了说。也许刚过完年,气氛非常融洽,但争论非常激烈,从中午开到晚上。我反复说服大家:我们创业的梦想就是把小米做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无论多难,我们一定要坚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

还有,消费电子行业,竞争极其激烈,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赢得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高端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不能有任何动摇,必须死磕到底!我们正式把“高端化”定为集团战略!

04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经历过的几次关键成长:

在武大的求学生涯,让我建立了梦想,并学会了把梦想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在金山的创业历程,让我完成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的蜕变。创办小米,一个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愿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让我的梦想开始逐步走进现实。

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

最近几年,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焦虑,非常迷茫。

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呢?

我的答案是:成长。

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有足够的自信、勇气与决心,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

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自己内心充实,眼里有光,时时刻刻充满力量!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一刻的成败得失,都不那么重要。

所有的人生难题,你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

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朋友们,愿你历经岁月洗礼,梦想依旧熠熠生辉。

朋友们,不管你今天的梦想是什么,我都真诚地祝福你,祝你梦想成真,祝你拥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人生。

05

小米的科技理念: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长期持续投入。

人是科技的原点,小米的科技探索,不仅要对人类现在的生活有价值,更要对人类未来的创造、进步和发展有价值。所以,我们着眼长期价值,坚持长期投入。

在探索科技的过程中,我们会遵从如下原则: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

▍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

- 小米集团已经布局12个技术领域、99个细分赛道

- 未来5年,技术投入1000 亿元人民币

▍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

- 软件硬件深度融合,是我们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的根本保证

- AI是未来的生产力,必须、也必然要全面赋能,也是小米长期持续投入的底层赛道

- 我们把它写成一个公式:(软件×硬件)ᴬᴵ ,这样更好记

小米很早就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布局。从2016年组建第一支视觉AI团队,到今年4月第一时间成立专职大模型团队。7年,6次扩展,小米人工智能团队已经有3000多人了。逐步建立了视觉、语音、声学、知识图谱、NLP、机器学习、多模态等AI技术能力。

▍小米全面拥抱大模型

2023年4月,小米组建大模型团队,全面拥抱大模型。

- 小爱同学接入大模型、开启邀请测试:小爱同学目前拥有1.1亿月活用户,为了让大家能更快地体验到大模型技术,小米对小爱同学升级大模型,并开启邀请测试。

- 小米的自研大模型取得了一个小成绩,得到了全球权威榜单的认可。

- 与其他公司不同,小米大模型技术的主力突破方向为轻量化、本地部署。让用户既可以拥有数据安全,又可以拥有大模型的先进生产力。

- 目前,我们已经在手机端跑通了Demo。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

一个全新的小米,风华正茂,坚定无畏,满怀希望,正在驶向梦想的星辰大海。

这条路上,小米永远和所有勇敢的追梦者们一起前行。

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只有坚定的梦想和脚踏实地的成长,

我们才能为这个世界展开最美好的想象,

才能描绘这个时代最壮丽的画卷。

成长,步履不停地成长!这就是我们给时代的最好答案。

———————————————

雷递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