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天池 | 「封神少年」成长史,残酷与丰富

这个夏天,电影《封神第一部》为内娱输送了一批演员生力军。尤其是以“封神质子团”为核心的演员们,他们既彰显着男性力量美,又展现着千年以前殷商时期的少年质子们所面对的生存困境,引发观众对独立意志的思考。

站在今时今日来看,电影播出的情况显然是成功的,至今不仅拿下20亿票房,也聚集起相当一部分“自来水”支持这一系列传统文化IP作品。但回到一切尚处未知的彼时,选拔一批几乎没有过表演经验的素人,进行长达半年的培训,并且启用他们作为IP电影主角,承担意义重大的表演任务和责任,很难想象做出这个决定所需要具备的勇气,和完成这一切所经历的重重困难。

作为《封神三部曲》的表演指导,刘天池深度参与到电影的选角和表演指导工作中,陪伴年轻演员们从面试、训练、确定角色到实际拍摄的全过程。在与金牌经纪人的对话中,她分享了与这部电影和这些演员一起走过的艰难时刻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讲述了与表演有关的思考与展望。

“成年人的游戏”

《封神三部曲》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进程应运而生的作品,每个环节都保证了高度的工业化水准,而在电影初期的选角阶段,作为表演指导的刘天池也与剧组不断针对演员进行选拔和考量。整个选角环节持续将近一年的时间,她与导演及相关工作人员逐一面试参加选拔的年轻演员们,从哪咤、质子团一直到妲己的人选,面试人数近1400人。

电影选角要满足中国神话史诗类型电影的需求,所以身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包括气质、情感都需依据于剧本结构和故事,并以此为标准判定演员适配度。

《封神三部曲》选角核心“质子旅”成员选拔最看重“野性”,而所谓的“野性”不仅局限具有高辨识度的外在身体条件,更是需要演员具备可激发的内在气质,即信念感与感受力。“质子旅”生活在殷商时期,这个群体需要具有古代战士的坚毅刚强和原始的生命力。表演所追求就是“逼真”的艺术,所以作为表演指导选拔演员时,首先要考核演员是不是具备这种逼近真实的能力。

这部电影的选角跳脱出以往的角色试镜模式,而是由多机位镜头记录面试者在规定空间里的情绪。素人演员们进入到面试空间,往往由于紧张和兴奋形成心理束缚,而表演指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破束缚,打开他们的情感。

刘天池会下场带着大家做热身,比如做“狮王争霸”或“领地战争”练习,随着情感的刺激和带动,素人演员感受到当下的能量,从呼吸或者眼神当中就能体现出所谓的领地意识与抗争情绪,这正是她想要看到的。

选角完成之后就到了“封神演艺训练营”阶段,整个训练周期有半年多,每个阶段会进行考核。总体来讲从选角到训练营结束历经1年8个月左右的时间,才把这一批几乎零基础的素人演员送到片场。拍摄过程中表演指导同样根据导演不同场次要求调整表演,最终完成了新人演员为主角三部连拍《封神三部曲》的创举性工作。

整个封神演艺训练营大致进行了四个阶段的训练,第一个阶段是“开荒阶段”,因为演员虽然符合选角标准,但本质上还是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开荒”式的深度培养。首先就是台词训练,经过细心雕琢不仅要达到口齿清晰、口音标准,还要符合人物的语气语态。接着刘天池的表演指导团队会与动作指导桑林老师团队进行配合,动作指导团队侧重于训练出演员神武的身体状态,表演指导团队则是去补充中国舞的艺术神韵,一武一文,文武结合。

第一个阶段考核结束,就能够看出不同演员的进度。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来评判谁还能继续走下去。等到第四阶段再去考核的时候,导演对于不同角色的“种子选手”有了一定的想法,最终通过导演全方位的考量之后,在开拍前一个月左右决定每个人的角色。

封神演艺训练营里的生活是残酷的,也是丰富的,正如同这个世界一样,不是乌托邦,而是一场真正的考验,需要通过公平竞争,收获应有的结果。所以在整个的过训练过程中,演员们所处的环境跟电影的世界有共通性,都是背井离乡不知何日是归期的少年,从头至尾完成了意志的磨练。

回归情感交互

表演指导的工作相当于建立起演员和导演之间的桥梁,刘天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导演同频,不断探讨和研磨当下角色情感的变化。乌尔善导演是她见过的最精雕细琢的导演,对每一个方面的要求极其精准与细致,所以他才会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无限的想象力与才华。面对这样的一个合作伙伴,刘天池把从他这里学到的那一部分知识和精神,不断在这些年轻质子身上慢慢“染色”。

《封神三部曲》讲述了少年成长,这种成长极其迅速,以姬发和殷郊为代表的少年们的世界观不断崩塌,现实情况不断击溃从前的所有认知,这也就导致角色情绪转变也需要极其迅速,需要演员快速地去处理情感的转变,同时具备细腻与真实。

电影虽然是以中国传统神话为背景的故事,但外部环境剥离开,最终体现的还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互过程,同时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任务。演员在充分了解角色之后就进入到了表演本身,表演是行动的艺术,演员需要踩在行动线上知道此时此刻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同时也要明确行动线当中的情感线,通过人物关系疏密的处理去推动彼此的情感交流。

这一系列的标杆都决定了导演塑造的封神世界所要求的情感方式,所以表演指导团队在训练的时候会侧重于把演员调整到电影需要的情绪浓度与情感需求。比如质子们一开始对于殷寿的服从与信任,在龙德殿面对残酷要求的种种基于人物性格的行为动作,自我意识觉醒的抗争与从前信仰崩塌的痛苦,包括“西岐三人组”的柔光情节,都是基于文本所引导演员走入规定情境,进行情感的交流与反馈。

对于新人演员与角色的匹配上,往往是从和他们本身气质接近的角色开始,再通过场景的搭建等外在环境的打造来帮助演员相信规定情境,调整表演的分寸。陈牧驰是质子旅里最有少年气的一位演员,面试时打出一套军体拳“震慑”剧组,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认真的态度所具备的信念感和爆发力被留意到。而他饰演的殷郊也与他气质契合,都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娜然饰演的“妲己”形象与观众以往认知的形象相去甚远,导演对于这个角色的设定是“一个无辜的生灵”,她最初出现的状态单纯而无辜,核心诉求就是“求生”。由于陌生环境,娜然会天然地流露出懵懂的状态,正好契合这个角色所需要呈现的感觉。

刘天池对娜然用了很多感受触碰的练习,因为身体语言是表演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很多作为人的内心表达无法用语言口述,却能通过肢体语言反应。妲己的设定是被狐狸的灵魂附身,所以娜然首先要进行以狐狸为参照的眼神、嗅觉、蜷缩感等训练,要像狐狸一样的敏捷和柔软。在这其中导演乌尔善也不断给到娜然更多资料去模仿,不断给她下任务,并由刘天池进行具体的细节调整。

整部电影最初拍摄的一场戏是于适饰演的姬发在《封神第一部》结尾骑雪龙驹归家的那场戏。这对于刘天池和于适来说,都像是一次成果检验。看着素人演员进行演员生涯的第一次电影表演,刘天池想到了自己刚刚接触到电影创作环境的时候,当时是拍张艺谋导演的《活着》,要提前两个月到剧组里和演员生活,整部戏下来也要拍七八个月。彼时的她对电影世界充满未知,但她被坚守着艺术创作规律的前辈们耳濡目染着,将认知付诸实践。

而在《封神三部曲》里,刘天池完成了身份转换,她同样遵从着创作规律,陪伴着这一群年轻的孩子,从对电影完全不熟悉的一群人,慢慢变成了热爱电影的一群电影人。电影首映时她与演员们再度相见,发现他们都比电影里成熟很多,尤其是饰演“哪吒”的武亚凡,从稚气未退的小朋友变成了英气少年。

作为表演指导,刘天池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侧幕条欣赏演员们走过这一路旅程,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前的这些演员可以接过接力棒了,甚至能够预想到未来他们会在大银幕上更多地绽放表演才华。仅仅是这样的一个陪伴的过程就足以让人去感动,去得到莫大的幸福感。

表演是「做戏」

25年表演教学实践走来,刘天池觉得培养演员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调动情感表达,演员相当于角色的容器,既要装入剧作家笔下角色的灵魂,又要转换成自己自然而然的生动表达。这需要演员代入自己对于角色的判断、理解、感受,同时还要把角色与自我的所有情感进行搅拌,塑造独一无二的角色。所以在容纳角色的过程中,演员的技术是否娴熟,甚至让别人看不到技术,而是完成艺术品的雕琢是非常难的。

“表演不是演戏而是‘做戏’,做什么?能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每一个行为都有其目的性。放在我们设置规定情境中,一切都是从表演者会的动作开始进入到这个情境中来,而不是凭空想象。其实表演难在你是不是可以真实地生活?什么也看不见,什么都不去做,你就演不了。”

另一方面就是演员能否做到对自己情感的绝对坦诚,正因为人习惯性地去“表演”,所以演员对本我的坦诚相待,需要经过更多训练。《封神三部曲》的年轻演员们几乎都掰开了他们身体内那些疮疤。刘天池记得有一次训练是在排单敬尧饰演的“苏全孝”开场的那场戏,所有人经历冲撞、奔跑等训练以后,他们激荡了情绪和身体产生了最真实的反馈,那种痛苦和疲惫都不是演出来的。

正因为演员的掏心掏肺,身为旁观者的观众才能窥见表演艺术的魅力。但演员又不能一味地进行情绪的宣泄,成熟的演员不仅具备信念感和感受力,也具备对于个人情绪的掌控力。作为表演指导,需要通过训练方法让演员了解到情绪的调动和自己真实情感挂钩,也需要让演员掌握“分寸”。

在对演员的表演教学中,她会给演员设置极端情境训练演员的爆发力,也会要求他们在爆发中学会控制。当最满的情绪叠加呈现出来之后,作为指导者就会为表演者“调频”,一点一点降低情绪指数,所有的指数刻度都去训练到位,直到降到零度。当了解到不同的情绪指数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演员就学习到了应该怎么去操控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刘天池设立的“刘天池表演工坊”,一方面是在专业领域里面培养演员,另一方面就是将表演作为一套工具,服务于每一个人。戏剧其中一个分支是“应用戏剧”,永远在探讨为社会为人类能够做些什么。

比如戏剧治疗,很多人不愿意讲出自己的故事,但在讲别人故事的时候,往往能够带出来自己的感受。这是因为表演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接纳和倾听。当戏剧让人的感知系统打开,他们就有了更多相信与感受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成为社会群体里的一员,这种向外的探索能够确立自己的边界,也能够让自己变得更豁达。

或者是少儿戏剧教育,戏剧能够保护天性,健全人格,让小朋友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而戏剧也给小朋友和父母之间营造了彼此去沟通和交流的场域。她之所以想做这件事情得益于看到国外从小孩子就会去接触“戏剧”,“戏剧”已经变成非常有趣的群体游戏,小孩子在戏剧游戏过程当中学习规则,进行辩论,共同成长。

结语

身为表演创作者,不仅要向内探索表演上的思考,也要向外接受观众的反馈,刘天池认为表演创作者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既要真诚地表演,也要心里想着观众,思考作品与群体的共鸣。

在电影上映之后,她收到了很多来自观众的反馈,观众不仅是文化艺术的接收者,甚至具有优秀的创作者潜质。他们源源不断的,超出想象的创作欲,让人期待着未来其中会有一批人进入到影视行业中去,做最好的编剧,做最好的导演。

“我觉得后来的这些年轻人,不是说向以前学习,更应该是开创,如果说《封神三部曲》或者现在这一批在电影工业化环境下诞生的影片们,可以带给年轻人对于电影的向往和想象,能让他们成为中国电影的生力军,那就是件更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