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好题材好却被埋没?再不看可能就没了…

二十年前曾出现过一个荧幕形象,让许多人留下心理阴影。

那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

他是外人眼中的好男人,是高知分子,有着体面的工作。

可回到家,却是妻子眼中的魔鬼,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丈夫。

安嘉和挥起拳头的那个画面让无数观众产生ptsd。

甚至有人说当时一提起家暴,脑中就会自动浮现起冯远征老师那张狰狞的脸。

如今时隔二十年,终于又有人鼓起勇气把“家暴话题”重新搬上荧幕。

并且导演这次的野心更大,她不想止步于“展现”,而是想“发声”。

电影一反以往的“大和解”套路,用冷静又残酷的镜头向观众述说——

家暴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上的痛苦,它还会把受害者拽入一场全方面“失语”的泥沼之中。

徐敏(佟丽娅饰),她不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形象。

她独立、事业有成、是职场上让人敬佩的女精英。

在遭受伤害后会报警,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陈均(吴昱翰饰),也不是一个典型的施暴者形象。

他是大学副教授,是外人眼中体贴入微的好丈夫、好爸爸。

几乎与“暴力狂”三个字绝缘。

可这些外在,并不能证明什么。

相反,它极具迷惑性。

陈均的专业与医学相关,于是他懂得家暴时避开要害,甚至会给拳头缠上毛巾来避免伤痕的产生。

他还懂得以爱之名隐藏自己极端的控制欲。

口口声声说着爱徐敏,可从来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一心只想把她绑在身边。

并且以此合理化自己的施暴行为。

甚至到后来这种不尊重人意愿的“强迫行为”,还发展为了“婚内强奸”,恶心到让徐敏干呕不止。

她想逃,可又谈何容易?

第一层阻碍来源于自身的“羞耻心”。

私密性的伤害难以启齿,再加上“恐弱”心理的影响。

往往让受害者很难第一时间发出清晰的求救声。

而求救声,又极易被淹没在社会规劝之中。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夫妻相处都这样的,床头吵架床尾和嘛。”

“离婚,说出去多丢人!”

“你真的想把你老公送进去?”

从自己的父母长辈到调解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些话看似好心,实则是忽视。

一句“算了”就可能把受害者推到一个孤立无援的位置,这是家暴带来的二次伤害。

好不容易当徐敏鼓起勇气,准备请律师反击时,现实又狠狠泼了她一盆冷水。

离婚官司难打,家暴取证困难,变成挡在她路前的两座大山。

因为家暴极强的隐蔽性,导致在司法上极难界定。

验伤达不到判定等级,一还手又容易被定义成互殴。

好不容易取得了关键性证据,也被律师劝说:“能离婚就不错了,还想着告家暴呢?”

窒息,有苦难言,可更大的阻力来自于——“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电影敏锐地捕捉到了家暴的隐藏受害者:孩子。

在长期目睹父亲施暴后,儿子不但意识不到打人的错误,反而会问妈妈:“是不是没有用毛巾?”

而女儿也在长期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开始分不清爱与伤害。

这成为了压垮徐敏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陈均也在不断利用着孩子来牵制徐敏,来动摇徐敏的决心。

为了孩子徐敏也确实心软了,甚至对陈均示弱:“你就不要再打我了,我们好好过日子吧?”

可众所周知,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徐敏不但没有逃离家暴,反而在徘徊犹豫中被援助者误解,甚至“背刺”了律师李小萌(王影璐饰)。

好不容易离婚后,她又因为听到儿子在前夫家被奶奶体罚而不得不妥协,为了孩子重新回到前夫的身边...

所以是徐敏不争气?

当然不是。

我们从来都不应该要求一个受害者,是完美的。

2019年,导演秦海燕收到了一条朋友的微信:她被老公打了。

于是秦海燕赶到了朋友家,报了警,然后目睹了“夫妻吵架不要太激动”的调解。

她震惊了。

这位朋友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弱者”,可在面对这样的事件时是如此无力。

所以创作一个关于家暴故事的想法出现在了秦海燕的脑中,这就是电影的雏形。

此后她们走访了许多真实案例,经过了大量的田野调查。

看见了银行卡被丈夫控制的一线城市白领,如果支出超额就会被拳脚相加。

看见了为了孩子向丈夫跪地求饶的外来务工人士,结果丈夫当面叫来了孩子说要让他看看如何让女人臣服。

团队看见了许多“沉默的受害者”,慢慢的她们发现:沉默其实不是因为懦弱。

社会需要正视家暴的伤害。

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中的十分立体的徐敏与陈均。

家暴的诱因并不是徐敏做错了什么,而是源于陈均的原生家庭。

就像他们的孩子萌生出了错误认知的苗头一样。

陈均母亲手臂上的烟疤暗示了一切。

而从小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陈均,也发展出了同样畸形的恋爱观。

他以为让徐敏放弃梦想,安安心心做个家庭主妇自己赚钱来养她就是爱。

他以为让徐敏再生一个孩子,把她牢牢绑在身边也是爱。

所以在无数的“他以为”之中,陈均到底有没有真爱已经无从考证。

可家暴对徐敏带来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经过风暴》通过一种女性视角,直白残酷地展现了家暴的骇人面貌。

但在窒息与绝望中,又有着希望。

影片中有一位不断帮助徐敏的律师李小萌。

起初,她也并没有意识到徐敏的真实处境,只把这当场寻常离婚官司一味让她等待。

直到她亲眼目睹了陈均的所作所为,那一刻开始她才真正共情了徐敏,于是不遗余力想要帮助她逃离苦海。

而李小萌本身,亦是“风暴”中的人。

职场上的不公平、父母逼婚、被轻视...

导演通过这个人物又辐射了更多女性议题与困境。

她希望电影能成为一个突破口,让更多人听见被掩盖住的声音。

而秦海燕导演也确实做到了。

在昨天,《我经过风暴》&电影派观影团的现场。

有一位特别勇敢的女生在观影后拿起了话筒:

“我自己也是一位经历者,亲眼目睹过施暴的过程,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

“在孩子的视角里,那一刻所有的感观都是被放大的,你的眼前就只有暴力这一件事情,这是很恐怖的。”

“这个暴力并不是打人动手这么简单,而是在整个过程中你无时无刻都在担心他下一秒会不会本来好好的突然冲过来打人。”

“家暴也不只是单纯的暴力,就像电影里陈均对徐敏做的那样,还有更多的是冷暴力、言语上的暴力。”

是啊,无论如何这部电影的上映本身,可能就是一次胜利。

导演用不悬浮不夸张的视角,证明了这并不是在消费女性主义,而是旨在让它成为一个通道。

一个发声的通道,一次看见的机会。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需要聚焦更多的问题,我们需要直面更具体的人和事。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而这也是我们需要更多女性创作者的原因。

《我经过风暴》或许还不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它的出现或将成为一个开始。

起初它只是一滴水珠,后来它进入溪流,最后也许就能汇入汪洋大海。

但一切,都要先从看见她们开始。

她们需要,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