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汉的新片里,或许藏着解决“成龙式溃败”的良药

今年暑期档电影可谓百花齐放,历史神话、现实悬疑、动画喜剧、动作冒险应有尽有。大众观影热情高涨,总票房已突破178亿元,刷新内地影史暑期档最高纪录。

在热闹的内地市场外,有两部港台演员的新作上线流媒体平台,也激荡起一些声音,即成龙主演的《狂怒沙暴》和许光汉主演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以下简称《鬼家人》)。

前者虽有老牌香港明星加持,但却被观众斥为烂片,在网上也未掀起波澜;后者则是台湾当红小生的惊喜之作,在豆瓣斩获8.2分的较高评价。或许通过比较这两部电影,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港片没落的困境,以及寻求复兴的可能。

《狂怒沙暴》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成龙版“战狼”,因为本片故事和吴京《战狼2》如出一辙:成龙饰演的私人安保承包商,率领安保队伍深入中东某国战区,营救被恶势力控制的当地中国炼油厂员工。

见识过“吴京”深入战区腹地,近乎以一人之力,撂倒整个雇佣兵团的雄姿后,观众对“战狼叙事”的期待,似乎已经饱和。后续的同质题材,必须寻求突破,方有一线“生机”:如《红海行动》,将孤狼拓展为群狼,改个人英雄为团队作战;如《万里归途》,变狼为羊,弃武从文,从外交官视角讲述撤侨的危险和恐惧。

成龙深谙此理,也要寻求创新。但他没有松动“战狼叙事”,只是在其基础上,用自己的动作喜剧风格加以调和,以及请出约翰·塞纳配合自己,上演一场沙漠版的“巅峰时刻”。

这种创新,只是巧取“战狼叙事”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实则落了成龙近几年电影一以贯之的窠臼:没完没了地自我重复和自我致敬。

当然,重复到极致,也是一种风格。只是成龙不复盛年,无法兑现的极致到头来只能沦为一场乏味的表演。再加上粗糙的视效制作和令人错愕的剧情逻辑,最终呈现出来一副廉价的卖相,更谈不上对现实的观照和思想深度的挖掘。

该片放弃中国大陆和北美市场,只在寥寥几个国家上映后,便匆匆登陆Netflix流媒体平台。目前票房仅209万美元,哪怕流媒体能获得一点收益,但对于8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来说,实在是彻底的溃败。

反观《鬼家人》,它的题材剑走偏锋,用喜剧、恐怖、动作的外壳,包裹警匪破案、家人和解、“断背”情感等主题。讲述了一个直男警察为完成冥婚对象的心愿,不得不联手破案的故事。

该片以6000万台币(人民币1363万)的制作成本,收获3.64亿台币(人民币8270万)票房,是《狂怒沙暴》的5倍有余。一部台湾小成本电影完胜成龙的国际大片,这不得不令人沉思。

如果说《狂怒沙暴》指向的是民族情绪与英雄正义,《鬼家人》指向的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生活日常。英雄总会落幕,而日常却是永恒。

能为日常赋予传奇色彩和恐怖氛围,缝合民俗意味与喜剧张力,《鬼家人》足够大胆、创新的同时,又能轻而易举地撼动我们的心绪,如片中涉及的典型的东亚式父子关系,在各类影片中已屡见不鲜,但《鬼家人》通过人鬼殊途这种方式去重新建构,令人惊叹。

事实上,本片充满了这种“新意”。哪怕诸多桥段有“融梗”之嫌,但组合起来却是精致、流畅、成熟的商业电影。比起《狂怒沙暴》的敷衍与粗制滥造,《鬼家人》的创作用心足以打动观众。

而在触及到更为深刻的社会议题时,《鬼家人》的表现更加令人惊喜。它用喜剧的姿态反对严肃,以轻巧的商业桥段替代沉重的舆论话题,将苦大仇深演化成无关利害的愉悦,反而能使得大众更易接受,完成主创最终的表达:我们所讳莫如深的东西,本不是洪水猛兽。

除去题材、故事,许光汉的出演也是亮点。作为台湾新生代当红男演员,他从不囿于偶像男主的光环,在《鬼家人》中“露腚”“发癫”“生无可恋”等种种表现,实在令人捧腹,同时也让人见识了他驾驭喜剧题材游刃有余的天赋。

比起成龙的自我致敬与模式化的表演,显然观众更乐见年轻演员的突破与自我挑战。

近些年,以成龙为代表的一批香港电影人,无论是与内地合作,抑或是扎根香港本地,其商业电影都表现出一种疲软与乏力,仿佛在用一部部作品佐证“港片已死”的论调。

前段时间上映的刘青云古天乐郭富城主演的《扫毒3》,豆瓣5.6分,2.84亿票房放在暑期档里,几乎没激起任何水花;更早之前,周润发主演的《别叫我“赌神”》,豆瓣评分仅4.9,票房刚破4000万元;郭富城、任达华主演的《断网》,豆瓣评分4.6,票房不足6500万元……

全国观众熟悉的香港影帝电影,评分竟都不到及格线。港片虽未死,但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从成龙的《狂怒沙暴》就能看出港片困境的由来。首当其冲的就是题材内容的同质、僵化的问题。

香港早些年兴盛的警匪、律政、赌博、武侠、爱情、黑帮等题材,以及成熟的电影叙事和工业化制作模式,使得香港电影在世界影坛立足。

但如今那些引以为傲的题材和曾多次创造文化热潮的故事,反倒成了枷锁。就在内地影视行业推出史诗神魔大片、现实主义佳作、历史文化动画巨制的新类型,台湾影视行业也在扎根现实不断推陈出新时,只有港片沉湎于昔日的情怀,几乎所有的商业电影都在上演“自我重复和致敬”的戏码。

成龙的《狂怒沙暴》就是典型代表:剧情薄弱,逻辑混乱,情节套路,人物单薄,完全让人提不起兴趣。再拿最近上映的《扫毒3》举例,该片以“兄弟情”为叙事核心,结果只是靠混乱的闪回来展示,潦草的爱情线更是令人困惑。此外,就是狂轰乱炸,你追我赶,狂热地痴迷于动作场面。一部动作戏,有动作而无戏剧,被众多网友评价为“这是一部没有剧情”的电影也不算冤枉。

《扫毒3》的两条热门豆瓣评论

当然,故事类型是有限的,但这种有限并不意味着创意的破产和创作的无能。《鬼家人》把“冥婚”这个老桥段,讲成一个好玩、搞笑又令人泪目的故事,足可以为港片上一堂课。

与题材固化相辅相成的是演员的老化。

成龙、刘德华、周润发、古天乐、刘青云、郭富城、甄子丹等老牌港星已占据港片的大半江山;后起之秀谢霆锋林家栋等港星也已是年过40的老资历演员了。再之后,香港年轻一代的演员中,几乎没出现一个可以媲美前辈的影星。

反观台湾,凭借《想见你》出圈的阳光男孩许光汉、施柏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的国民男友刘以豪,《不良执念清除师》中的高中生曾敬骅,更不用说在《我们与恶的距离》等多部优秀作品中频频亮相的吴慷仁,以及较早成名的王大陆等人,台湾的新生代已然站到了属于他们的舞台上。

其实港片的困境由来已久。早在内地影视市场崛起后,就对港片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加之香港本地故事已经饱和,创新太难,使得港片人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北上与内地合作,可是容易“水土不服”;要么谨守香港本地,但本地电影市场萎缩严重,甚至有可能面临无片可拍的窘境。

而这种困境正是造成港片演员青黄不接的原因,因为有限的市场只欢迎那些有票房号召力的老演员,而没有足够的容错率和成长机会留给年轻人。张家辉曾在采访中一语中的,“如果不找我们演,投资方就会赔钱。”

投资方不愿意冒险启用新演员;创作者更倾向于使用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故事套路,而不是费力地钻营新故事;更有甚者,向市场献媚,一味迎合,什么赚钱就拍什么,就像《狂怒沙暴》这样的大片,想要投机取巧,结果无所用心,落得个“倒蚀把米”的下场。

这种困境,其实台剧也曾遇到过。

早些年,台湾的偶像剧、琼瑶剧、乡土剧等可谓风靡亚洲,但随着内地影视产业的崛起,网络媒体的冲击,致使台湾影视行业的资金和人才流失,台剧陷入乏善可陈的复制作品怪圈,一度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2001年版《流星花园》火遍全中国,堪称台剧巅峰

直到2014年,决心拯救台剧的蔡明亮等八位导演发起“植剧场”计划,和各大电视台合作,共同投入人才培育及戏剧制作。

在题材内容方面,他们推出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四大主题,力图改变台剧类型单一、粗制滥造的局面,将影视主题拓展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类型;同时,着力培养新生代演员,几大导演创办表演教室,从300多位备选演员中训练出24位颇具潜力的新人演员,并为其提供演戏机会。

“植剧场”成果惊人,第一季推出的5部作品取得24项台湾金钟奖入围记录,最终夺得5项大奖。其中《恋爱沙尘暴》中有一个新人演员,许光汉,正是因该剧受到程伟豪导演的关注,最终促成了两人《鬼家人》的合作。

此后,以Netflix、HBO等为代表的全球流媒体巨头,开展全球化合作。台剧的变革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双方一拍即合。台剧也因此解决了资金、播出渠道、文化融合等问题,在获得更为充足的新人培养成本和制作成本同时,开始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2017年,立足台湾民俗文化的剧集《通灵少女》成为HBO史上首部全中文剧集;2019年,《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想见你》大爆,轰动大陆;再之后,2020年的《做工的人》,2021年的《逆局》《华灯初上》,2022年《她和她的她》,2023年的《不良执念清除师》等诸多热门台剧层出不穷。这些剧集题材多样,新人频出,不乏热点话题,又有思想深度,委实令人惊叹。

2023年最火台剧《不良执念清除师》

相较于台剧的革新与进化,台湾电影稍慢一些,但还是在稳中求进,获得了广泛关注:《鬼家人》的多题材融合创新与举重若轻的故事表达,已经是商业片的一次创新;更早之前,深挖社会议题的《大佛普拉斯》《阳光普照》,恐怖类型的《红衣小女孩2》《咒》,悬疑片《血观音》《目击者之追凶》等,无不在题材、故事、表达等方面,闯出一条特色之路,教人耳目一新。

回看港片,香港影视工作者自然不会坐视港片消亡。

去年,古天乐的《明日战记》就试图以科幻来闯出一条新路。该片制作特效制作不算拉胯,甚至偶有亮点,但这种精致的装潢还是无法掩盖“外星人灾难片”那一套故事的空洞。

黄子华主演的《毒舌律师》是首部破亿港元的港产片,只是题材内容未有大的突破,仍然在讲一个类似周星驰《九品芝麻官》《审死官》那样的故事:一个良心觉醒的律师(小官)为民伸冤,抵抗强权。最大的创新只是将故事背景置于当下。有人称该片其港片复兴的开始,但后继乏力的现状,不过是对这个说法打了一记耳光。

但或许也不用对港片的未来过于悲观。

就在8月18日,周星驰也与Netflix合作联手打造的动画片《美猴王》正式上线。在此之前,最早与内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导演陈可辛,也宣布创办泛亚洲制片公司,进行对外合作,试图扩大中文电影的影响力。

港片复兴之路或许依然任重道远,但只要爱电影的人还在,只有探索之路不停止,可能性就永远存在。

周星驰与Netflix合作动画片《美猴王》

撰文 李瑞峰 编辑 程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