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好莱坞,为什么流行拍2小时“大型电影预告片”?

现在的商业大片有一个趋势。

越来越长的同时,又喜欢把故事讲一半。

比如今年暑期档的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10》,片长达到140分钟。

尽管它没在片名中明确标注电影要分上下集,但故事却在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而后续的剧情,要等到2025年才能揭晓。

对于时间越来越长,有人可能会觉得,商业大片的时间越长,票价就越显得值得。

而对于故事讲一半,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很常见的电影宇宙或续集的设定。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

时间越来越长

POST WAVE FILM

在传统认知里,电影时长的接受惯例,是90分钟到120分钟。

对于为什么是这个区间内的时长,不少人都曾经试图给出过解答。

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认为120分钟是人类集中精神的极限时长。

也有人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觉得2个小时正好符合人体膀胱的忍耐时间。

还有人从电影院排片的层面理解,觉得这个长度更适合电影院多排片赚钱。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的解释,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在为90分钟到120分钟的电影时长寻找依据。

实际情况却是,电影的时长并不总是固定在这个区间内。

如果考察电影演进的历史,从电影早期的短片、默片到上世纪中叶的古典好莱坞时期,不难发现,90到120分钟的黄金时长,很可能只是一种刻板印象。

根据IMDb的调查数据显示,从1906到2013年所有电影的平均时长,整体上处于逐渐变长的趋势里。

在诞生的最初一段时间里,电影只是一小段动态影像,大部分是惊悚刺激的场面,比如火车进站等等。

《火车进站》剧照

没有情节可言,时长也就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

随着发展,越来越专业的行业分类出现,电影也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观众进入故事的技巧,从增强故事性,到电影的镜头语言,再到剪辑、配乐等等——这些都扩充了电影的时长。

第一波电影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美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催生了第一轮一连串的超长片,比如193分钟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63分钟的《党同伐异》,239分钟的《贪婪》。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

也就是说,时间足够长,成了检验一部电影是不是“恢弘大制作”的标准。

但上世纪50年代电视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的发展。

为了跟电视竞争,电影人开始在精致小巧上下功夫,于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电影的时长就逐渐固定了在90分钟到120分钟。

《党同伐异》剧照

但用时间是否足够长去检验一部电影是不是大制作的心理标准,并没有被终结。

这一点,在好莱坞大片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据IMDb在2012年统计的结果,当年最卖座的5部电影,平均时长达141.6分钟,远远超过1992年的118.4分钟。

10年之后的现在,电影时长的情况更是一度被拉伸。

比如2009年的《阿凡达1》是162分钟,到了2022年的《阿凡达2:水之道》,就被拉伸成了193分钟。

1996年《碟中谍1》问世的时候,只有110分钟,到了2018年的《碟中谍6》和今年的《碟中谍7》,它的时长分别成了147分钟和164分钟。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基本上都集中在超级大制作上。

比如《沙丘》156分钟,《007:无暇赴死》163分钟,《复仇者联盟4》181分钟。

问题在于,时间虽然变长了,但并不影响观众对这些电影的喜爱,否则它们的票房也不会一路水涨船高。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观众喜欢去电影院看的商业大片,确实在时间上变得越来越长。

故事只讲一半

POST WAVE FILM

电影时间变长不是问题。

看过之后觉着索然无味,才是需要讨论的重点。

造成这些商业大制作越来越索然无味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就是它们穷尽一切手段完成的电影,越来越喜欢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拆分成若干部。

比如开头提及的《速度与激情10》,故事就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愣是让观众再等一年半才能看到故事的结果。

换句话说就是,观众在电影院坐了两个多小时,结果发现自己看了一个超长预告片。

这样的问题,近些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比如《碟中谍7》。

作为一部动作大片,尽管它对大场面的刻画,以及在整体的表现力上,都保持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

但是,硬生生被分割成上下集叙事的操作,也让它存在剧情不完整、节奏略缓慢、故事有漏洞的明显问题。

类似还有今年暑期档的《蜘蛛侠:纵横宇宙》。

当蜘蛛侠从屋里跳跃而出,朝着远方一路穿行,观众以为电影终于要迎来精彩的高潮时,却发现电影黑屏,然后字幕出来了。

无独有偶,这些电影还都有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喜欢在片尾安插一两个彩蛋。

作为吸引观众去看下一部的手段,这些彩蛋被设置的方式,很容易显得比正片内容还要精彩。

比如《疾速追杀4》,这个同样越来越长的系列,居然在第四部也开始使用彩蛋,内容是父亲被害的女杀手,在大街上准备刺杀甄子丹扮演的盲人凯恩。

至于凯恩是生是死,彩蛋完全没揭示,而是要把重点留到下一部。

为什么商业大片越来越流行故事讲一半的操作?

要知道,这些电影跟此前我们知道的三部曲系列,有着很明显的不同。

比如《黑客帝国》三部曲,和《指环王》三部曲等。

尽管它们也是要把三部合在一起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在每一部之间,它们毕竟完成了当下要说的故事。

以《指环王》为例。

‍它的第一部是在说远征小队的建立,内核说的是成员之间的信任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它的第二部则是在说作为凡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立场;第三部则是整体收尾,凡人、精灵、矮人和巫师,如何才能联起手来对抗黑暗君王。

还有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

它第一部要说的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英雄,那是对自我恐惧的对抗;到了第二部里,则是在说成为英雄后,要背负多么巨大的代价,那是对自我未知的拓展;等到第三部,则是在说一个英雄,该如何才能卸下疲劳的沉疴,成为一个普通人。

也就是说,虽然三部曲是一个完整序列,但每一部还是有各自特征明显的使命要去完成。

但当下这些大制作的商业片则不同,它们穷极手段吸引观众的方式背后,讲的其实是同一个故事,并没有显出各自的侧重与层次来。

比如已经陷入深度重复的《速度与激情》系列,说来说去还是在强调家庭对个人的重要性。

还有索尼的《蜘蛛侠》动画,从2018年的第一部,到明年才能上映的第三部,说来说去还是在讲蜘蛛侠如何才能正确处理自我、朋友和家庭的故事。

新加入这波操作的《碟中谍7》,和明年才能上映的《碟中谍8》,都是在讲人类该如何才能对抗人工智能。

这种在一部电影里就能完成的使命,片方非要拆成两部的体量。

如果非要追究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应该只有一个解释。

在好莱坞的操作里,一切都只是一笔生意。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lmx

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七夕送礼清单,用电影说爱你!

⬆️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