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Hyper | 雷军:小米高端实现阶段突破

“小米高端已取得阶段性突破”,这是雷军的宣言。

从雷军对小米高端战略的拆解看,小米破局高端,源于雷军的认知突破。

20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大陆,而在于能否拥有新眼光”。

“拥有新眼光”,与雷军所称的“改变认知带来新成长”思考异曲同工。

基于如此变化,小米也推出了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新战略。这项战略的核心,在于坚持以“技术为本”铁则,始终关注如何实现人的价值。

在小米科技新战略指引下,小米正在或将要发生何种化学变化?

高端阶段突破怎样实现?

“小米的高端探索(之路),经过三年时间,上百亿投入,数万人努力,跌宕起伏,终于迎来阶段性突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说。

突破高端,是中国智能手机商,最近三年的行业共识和集体行为。小米自然也不例外。因为任何技术公司或文化现象,无不受宏观行业环境影响。

小米10是小米高端初代产品,之后推出虎头蛇尾、谈不上成功的小米11系列,接着再是不及预期、亏损严重的小米12系列。到了发布搭载徕卡双画质的小米12S UItra,并看到市场正向反馈时,雷军说,“(终于迎来)整个高端战略的转折点”。

从小米12到小米高端转折点12S UItra,再到大获成功的小米13系列和小米13UItra,中间发生了什么?

这里有一组数据,很值得一提。

Canalys在5月30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小米成为500美元+价位段排名最高的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旗下小米13进入全球该价位段出货量Top 15榜单,排名第13位。

另一份关于中国市场的统计报告数据也显示,2023二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3500元+市场中,小米13位列出货量第六,在国产机型中排名第二(数据来源:Canalys)。

显然,小米13系列市场反应确实优秀。由此,再回到原来问题,从小米12系列到13系列,发生了什么?

尽管从销量/出货量绝对值看,小米13系列的高端斩获,算不上耀眼。雷军也说,“今天小米13的成功,可能也不大”,但是,“在我们内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做到了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的代表作。”

雷军认为,小米13的成功,缘于小米内部形成的“体验优先”共识。

这项共识,以三项原则为基础,被称之为“小米高端设计三原则”:做高端,首先要无短板。这话的意思是高端旗舰,不能为了某项“卖点”做性能牺牲,进而影响最终体验。

比如小米最新推出的新一代折叠屏小米MIX Fold 3,对“无短板”的指导思想是“先旗舰、后折叠”,最终结果表现为“轻薄折叠与全面旗舰体验共存”。

虽然雷军早在推出小米MIX Fold 2前,就认识到“轻薄”是折叠屏品类走向成熟的唯一核心选择,但在发布小米MIX Fold 3时,并没有为了达成“轻薄”而牺牲比如影像能力这一小米高端选定的赛道突破口。

所以小米MIX Fold 3致力于实现“迄今折叠屏唯一全焦段四摄”性能的“轻薄兼旗舰影像”折叠机。

对这个目标,市场用一组数据加以反馈:据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透露,“开售5分钟,(销量)就比上一代同比增长了2.25倍,应该是创造了我们折叠屏这几代的新纪录。”

从“轻薄折叠与全面旗舰体验共存”可以看出,小米对“体验”的重视,无与伦比。这话怎么理解?参数与体验,孰轻孰重?

小米高端设计原则之二:在参数和体验有冲突时,坚定地选择体验。

小米曾经是铁杆“参数党”。任何产品,在强调优异性能时,小米总喜欢秀参数。对小米这种爱好,业界甚至提出拷问:优秀的参数就等于高端?

很明显,现在小米在参数和体验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问题就变成,什么是好的体验?或者是,好体验,如何从系统入手加以实现?

由此引出小米高端设计原则之三:深度融合软硬件,要“完全拉通”,雷军说,“只有这样,才能彻底保证体验的全过程”。

改变认知和突破怎么做到

小米高端设计三原则,实际上建立在认知改变的基础上,是突破认知的结果。在高端之路征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用雷军的话说,这都“来之不易,背后都需要认知的改变和认知的突破”。

20世纪法国意识流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大陆,而在于能否拥有新眼光”。

拥有新眼光,可以引申为突破认知。那什么是认知的突破?

举个例子:小米13 Ultra的配套外设“专业摄影套装”。据雷军透露,这套外设,立项时被其“拍死”两次,但在徕卡于小米内部举办的摄影学习班上,通过与摄影师的持续深度交流,雷军在团队第三次提出立项时,态度变成“毫不犹豫地支持”。于是,才有了现在这套大受欢迎的“专业摄影套装”。

这套外设,大受市场欢迎,何以见得?

雷军说,“首发优惠价定在799元,有一段时间被网上黄牛炒到了1400多(元)。”华尔街见闻查阅了小米商城这套外设的价格,目前定价999元。截至8月20日,有13656条评价,热度10万+,好评度99.6%。

在回顾推出小米13 Ultra配套外设“专业摄影套装”产生的过程(两废一立)时,雷军评价,“同一个创意,同一个产品,当改变认知后,决策就完全不同。”

这是认知改变的结果。首先要改变认知,其次结果才会随之改变。

应当说,改变认知,并非凭空产生。换句话说,是什么因素在支撑/导致认知改变和突破?

比如小米高端化:在推出小米11Ultra时,小米实际上陷入“自嗨”陷阱。据雷军透露,当时小米团队“自定”目标,同时深受参数思维影响,认为只要小米11S Ultra影像能力——DXO评测分数达到全球第一,同时拉满硬件配置,就能与成功的高端产品划上等号。

但市场如何反应呢?

“小米11UItra上市第一天就被用户疯狂吐槽,我们一下子全懵了。”雷军和他的团队很委屈,也很迷茫,“这么牛的影像,DXO全球第一,配置全部拉满,参数到顶,为啥用户还不满意?”

经过长时间反思,雷军和他的团队承认,“参数到顶,DXO第一,不代表拍照好,更不代表用户满意。”

怎么才能让用户满意?“大学时候的经验帮助我,找个懂的人问问。”雷军说,“我们能不能找徕卡聊聊?”

与徕卡合作之初,并不是直接联合徕卡做联名发布,而是深入一线,去和摄影师聊,同时举办徕卡主讲的摄影培训班,以求了解影像过程和消费者拍摄心理。后者甚至影响了对徕卡影调的选择和突破。

由于担心从未在手机上实现过的徕卡经典影调难以为大众接受,“大众不喜欢怎么办?我们不能做一款手机,最后只有专业摄影师用吧?”经过与徕卡的反复多次讨论,雷军和他的团队决定,在推出徕卡经典影调的同时,再配备“徕卡生动”以平衡大众喜好,但这需要长时间调校(实际上耗费了两年)。

于是,徕卡双画质由此诞生。这是徕卡和小米的共研结果,也是小米和徕卡在智能手机影像赛代的新突破。首款配备徕卡双画质的手机就是被雷军称为“整个高端战略转折点”的小米12S Ultra,“发布后效果特别好,不仅受到大众用户喜欢,也深受摄影师肯定”,雷军说。

科技新战略有哪些升级?

从12S Ultra开始,到小米13系列和小米13 Ultra的连续成功,雷军认为,这是因为“有了认知的改变和认知的突破,而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眼下是个巨变的时代,而随着AI大模型带来的产业变革,信息科技领域持续进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新机遇,结合小米自身的认知突破和成长需求,相当于时代让小米站在了再次关键成长的重大节点。

基于如此宏观行业背景和微观变化,小米集团宣布推进科技战略升级,并公布小米的科技理念:即“两个长期”——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

立足于长期投入,小米确立了4个关键路径和原则: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其中,软硬件深度融合,是小米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的根本保证。

长期持续投入不是一句口号:2017年,小米投入32亿元研发费用;2022年,这个数值变成160亿元,同比增长21%;雷军预计,2023年,小米研发费用将超过200亿元;未来五年(2022-2026),小米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这笔千亿级的研发投入,将在12个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同时基于智能制造,也会囊括机器人、无人工厂和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

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超3.2万件。其中,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有效全球专利族企业排名中,小米全球专利族占比4.1%,首次进入前十。

在4条关键路径中,软硬件深度融合与AI全面赋能是核心,小米用一个公式“(软件×硬件)ᴬᴵ”概括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2016年7月,小米组建AI视觉团队;2022年4月,组建大模型团队。7年来,经过6次扩展,小米人工智能团队已超过3000人。

小米AI坚持全栈自研的技术路线,目前已覆盖视觉、声学、语音、NLP、知识图谱、机器学习、大模型和多模态等众多方向。

近期有消息曝出,小米6B参数自研大模型,在C-EVAL权威榜单上取得同参数量级排名第一,CMMLU中文大模型取得排名第一。

Eval榜单,全称C-Eval全球大模型综合性考试测试榜,是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合作构建的中文语言模型综合性考试评估套件。

该套件覆盖人文、社科、理工、其他专业四个大方向,包括52个学科,涵盖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多个知识领域。共有13948道中文知识和推理型题目,能更全面评估模型语言处理能力,对中文社区语言大模型的研发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小米大模型技术的主力突破方向为轻量化、本地部署。

小米思考的是能否先在每个人的手机上部署大模型,优化手机端侧运算,让每个人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端侧大模型。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既能保证数据安全,又可拥有大模型的强悍生产力。

目前,小米已在手机上实现端侧大模型运算,自研1.3B参数端侧大模型,在多场景可媲美6B参数云端大模型效果。

端侧AI模型能力何时落地

在小米对于未来做的技术布局版图中,最受关注、或眼下最火的技术和应用方向,很可能就是端侧AI大模型。

实事求是地说,小米目前还没有完全落地端侧AI能力。对于小米来说,端侧AI大模型是一个值得投入的未来。

“AI大模型横空出世,与手机叠加后,就成了‘人、车、家庭’,最终会实现‘手机、车和IoT’之间互联互通。”曾学忠说,“我认为未来这会激发整个智能手机新的创新,会有更多的落地场景。”

对于5G的应用,业界和大众都认为并不那么性感,似乎5G和4G除了移动网络存在一定的速率差异之外,5G没有特别优势。曾学忠也认为,“迄今为止,5G的投入产出不达预期。”

“可能AI大模型专为5G而生,这可能是5G时代最重要的杀手级应用。”曾学忠说,“如果说2G时代是短信,3G是移动互联网,4G是视频/短视频,那么5G可能就是AI大模型。这是一个巨大机遇。”

未来智能手机创新的关键变量,会不会就是端侧AI大模型?

在5G刚刚大规模落地初期,终端能理解个体,被认为是5G相比4G的体验迭代。但后来的发展表明,这样的体验并不明显,也谈不上有何特别。

但是,一旦端侧AI大模型在智能手机终端落地,实现小米想要达成的“轻量化、本地部署”,大概率就能实现“终端理解个体意图”的目标。

曾学忠说,“未来(实现端侧AI模型部署的终端),真能感知到C端个体所思所想,帮助用户提前作出意图预判,进而给出决策,这就是一个大跨越。”

“大模型是一场科技革命,从专业角度看,大模型最本质的技术应用是对用户的理解有了巨大提升。”这是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副主席、AI实验室主任王斌的判断,“原来做不到、想象不到的事,(端侧AI)大模型都能完成。这些功能如果和手机结合,一定会产生非常大的化学反应。”

据王斌透露,小米不会做超大规模的大模型。这也符合雷军所说的突破方向是“轻量化、本地部署”。王斌说,“我们有自己的节奏,我们的考量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坚持体验优先。”

那么小米端侧AI大模型具体怎么落地?什么时候能落地?

王斌说,“我们和合作方保持密切沟通,联合做开发:包括高通和一些其他硬件平台厂商,一起攻克相关问题。”

曾学忠则向华尔街见闻透露,“不仅仅是高通,我们和联发科也有深度合作。以前我们更积极,现在双方都很积极。他们的芯片也在快速演进迭代,他们基于底层AI端侧的思考,也会和我们分享,并希望我们做一些相应配合。”

至于落地时间,曾学忠说,“应该说很快就会到来,(落地)时间不远。”

华尔街见闻从供应链获悉,高通将于今年9月推出骁龙8Gen3 5G SoC移动平台。在这代骁龙芯片中,会整合AI端侧大模型的算力模块。

因此,若结合曾学忠对华尔街见闻透露的那样——“我们双方的底层深度融合非常强”,那么小米真正的端侧AI大模型应用能力,很可能会在小米14系列新一代旗舰机中得以实现。

因此问题就变成,小米14系列,何时发布?

从高端取得阶段突破,到科技战略升级落地实现四路径,再到“以技术为本”之核心,坚持“体验优先”,践行“两个长期”,一个全新的小米,正在走向可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