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电影的夏天

2023年暑期档的票房突破200亿元,这一成绩大超疫情前的最高票房(2019年为177.79亿元)。朋友圈都在转发影院招聘的好消息,“影视寒冬”之后马上“电影复苏”,速度之快,胜过任何一个今夏登陆的台风。然而无论是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过冷过热,大起大落,都令人不适,何况电影发展?

繁荣背后找差距,这才是理性。这三年里,电影经历的有些变化或不可逆。影院萎缩,人员流失,好片子销声匿迹或昙花一现,影迷更愿蜷曲家里看片。看电影也悄然变成玩电影,从保持距离的大屏幕变成了在手里把玩的手机、平板等“小屏互动”。同时,电影市场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马太效应显著,强者通吃、弱者沉底,两极分化。档期和票房只会留给流量密码,文艺片恐难逆袭,今年的暑期档就没一部站得住脚的纪录片或小众电影。

但,无论怎样,逐渐走出阴霾的电影市场,还是让一度落寞的双眼有了些许希冀。

“温暖现实”国产片:多样、新人、话题性

今年的国产片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类型和题材层出不穷,让观众陷入“选择困难症”。暑期档不仅有众多聚焦当下、具有社会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如《孤注一掷》《我经过风暴》《学爸》《八角笼中》《消失的她》等,也有目标青少年群体的动画影片如《长安三万里》《茶啊二中》《疯狂元素城》等,走类型化路线的悬疑片如《最后的真相》《暗杀风暴》等、爱情片如《我爱你!》《念念相忘》《燃冬》等、喜剧片如《超能一家人》、体育片如《热烈》等。这些影片共同构筑了今夏火热而卖座的“新”暑期档——“新”既指暑期档电影的“新人导演”,也指经由这些电影引爆暑期互联网和“养活”无数社交媒体的“新话题”。

比如《孤注一掷》,这是导演申奥独立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我经过风暴》导演秦海燕,原为编剧,该片是她第一次担任导演。《学爸》是黄渤“HB+U”新导演助力计划的作品之一,导演苏亮——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影迷都熟悉的王宝强,演而优则导,《八角笼中》犀利中不失温情。《消失的她》导演崔睿、刘翔也均为新锐导演。

这些影片探讨的主题则“新”到了当下现实社会,用最具争议和讨论度的话题如诈骗、鸡娃、畸恋等,把在网络上针锋相对的“辩友”、见风使舵的“骑墙”、借热点话题大肆敛财的“营销号”们请进了电影院。段子手们调侃,暑期档主打“不婚不孕不育、红尘险恶万分”。也是,这些片子清一色狠抓当前的社会热点,近似疯狂地消费之。先是《消失的她》将讨论热烈的泰国“杀妻案”放回猎奇又重口的东南亚奇观,尔后《孤注一掷》俨然《消失的她》的“双胞胎”,把早已被互联网妖魔化的缅北加入剧情,让“电信诈骗”“噶腰子”等词成为梦魇。而《八角笼中》则把“打拳”这一灰色产业和“网络暴力”“黑恶势力”“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融为一体,讲述小人物从被欺侮到逆袭的底层叙事,力求给足压抑感,暴击观众,进行灵魂拷问。《我经过风暴》则塑造了这些年来最成功的“衣冠禽兽”“家暴狂徒”形象,男人看完都“恐男”,效果没得说。这些电影热门片段更是十分适合短视频再传播,最终一步步撞进受众的心窝。

当然,仔细对比,差别仍现。《消失的她》刻意追求话题、贩卖焦虑,本质是悬疑而非剖析社会现实。其他的影片,无论是《八角笼中》《孤注一掷》还是《我经过风暴》,都符合近年来学界所探讨的温暖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温暖现实是在直面社会热点和痛点问题的同时,采用积极建设性的话语和浪漫主义的叙事处理。这种创作倾向立足于人民立场,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能获得观众认同、艺术表达和商业诉求上的成功。这几部电影都是在引导观众真正关注社会问题,并期望能够影响观众甚至推动有关部门和相关政策在相应社会问题的解决上进行更具现代化的设计和努力。

上图:《孤注一掷》是导演申奥独立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

上图:影迷都熟悉的王宝强,演而优则导,《八角笼中》犀利中不失温情。

《八角笼中》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向腾辉和孩子们之间在面对和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另类又无私的“父子情”和“师生情”;《孤注一掷》把“博士”这一高知群体也拉下“神坛”,直言电信诈骗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无论学历高低;《我经过风暴》指出法律在处理因家暴而离婚案件中的情理“漏洞”,宣传《反家庭暴力法》,鼓励有着同样被家暴经历的女性们勇敢站出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它几部,《学爸》是套了个喜剧的外壳,在嬉闹中传递教化;《最后的真相》是将镜头对准“小姐”这一特殊群体,故事层层反转、引人入胜;《茶啊二中》是借用爱情和喜剧题材常用的“身体互换”,来构造师生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唤醒了学生时代的回忆。《燃冬》里人物情绪的“悬浮半空”,并不为国内观众接受,不过其探索的青年人自我疗愈的内核和混乱关系下的暧昧氛围,不失为反套路的“七夕”爱情片。改编自俄罗斯电影《超能力家庭》的《超能一家人》明显是“开心麻花”式喜剧,脸谱化、程式化、套路化的流水线“爆米花”作品,但它的存在和低观影门槛,也确实填补了“合家欢”喜剧在暑期档的空白。

除此之外,“中国大片”的出现也足以让我们“虎躯一震”。一部数年磨一剑、横空出世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昭示着中国电影工业终于走上了“重工业”道路,无论是用数年时间培养百位演员的“惊人操作”,还是独具匠心的道具、场景、角色、特效的设计和制作,都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大片的无限可能,看到了不输“好莱坞”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封神宇宙”。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传奇历史故事,塑造了一个群星闪耀的殷商封神时代。这份“群星闪耀”亦极具现代意义——“封神”培养体系下优秀的青年演员。怪不得网友辣评,这部电影不仅是给电影市场注入了强心剂,也给娱乐圈注入了强心剂,还给“塌房塌到底儿掉”的粉丝们注入了强心剂。我们不禁要感慨:“不做中国的指环王,而做世界的封神榜”,中国大片要活出自己的风采!

“盛夏如冬”引进片:审美疲劳,仍有佳作

在进口大片、大IP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国产影片不仅没有“夹缝中求生存”的困窘,反而票房全面超越,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真正“统治者”。必须指出的是,今年中国并没有出现惯例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注意,这并非中国独有,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制度。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截至8月中旬,美国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票房为43.12亿元(远低于2019年同期的138.352亿元);而国产影片几乎占据了电影市场3/4的票房,真正实现了国产电影的崛起。

国产片的崛起,预示着进口片的“扑街”。“好莱坞大片”的滤镜逐渐消失,差不多的套路、剧情、特效,开始倒胃口。这背后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电影的质量提高,电影创作者关注和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观众的观影素质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的表现,不再是“唯外片论”,而是客观看待电影质量再行选择。这一点从电影的豆瓣评分中也能看出:近些年,进口影片的评分不再像过去一样高高筑起,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评分也趋于客观和理性,国产片和进口片的评分趋于平衡。

从暑期档影片票房榜中可以发现,进口片在暑期档票房榜前十只有两部,《巨齿鲨2:深渊》《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分为第7位和第8位。已逾60岁(按照中国延迟退休年龄也该退休了)的“阿汤哥”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的票房,如他自己的惊险动作一样,一跃而下,惨遭“扑街”。美国的“阿汤哥”“007”和“变形金刚”们似乎正准备在中国进行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要用毫无新意的好莱坞大片打动口味渐高的中国观众。进口片早就应该发现:美式英雄主义风光不再。中国观众不再感冒好莱坞式的“拯救派”,也并不愿意看一部“超长预告片”。尽管充满刺激,但似乎啥也没说,只有荷尔蒙,脑袋却空空……《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以及暑期档前上映的《速度与激情10》和去年的《007:无暇赴死》都是如此。

西方叙事的衰败,IP滥用之后的后遗症,代表我们的审美不可避免的疲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港产电影在内地的境遇有几分相似。今年的几部港片同样“扑街”。带着“前作光环”的《扫毒3:人在天涯》只拿下2亿多元票房,而改编自内地高分悬疑小说《暗黑者》的《暗杀风暴》上映15天票房仅仅7000多万元,而内地演员和香港导演合作的《绝地追击》更是惨淡得只有2000多万元。经历过黄金时代的部分香港电影创作者们,在功劳簿和票房榜上躺得四仰八叉,还以为是那个只需复刻十几二十年前的经典IP就能轻松数钱的时代,可如今的观众已经有了更多娱乐的选择,除了看类型丰富的影视剧、综艺节目,还能玩风靡线下的密室逃脱、剧本杀,电影用套路糊弄观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另外,这些影片“扑街”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观众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排斥。这些好莱坞大片清一色地以男性为主角,而女性则成为“某女郎”,没有姓名、沦为附庸。近年来,女性主义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女性意识觉醒确实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所以《芭比》才会异军突起。一改往日作为娃娃的“小宝宝”形象,芭比开始在好莱坞电影中向我们传递起女性主义。芭比本是由露丝·汉德勒发明的玩偶,其特点是拥有完美无瑕的面容、修长窈窕的身材、丰富多样的服饰以及各种各样的职业。它是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对女性的固化、物化和刻板印象。而影片则通过真人化的方式,让芭比脱离了玩偶的身份,成为人类。这样的芭比更具有现代性,它不再是那个理想的完美女性符号,而是成为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女性形象代表,向我们传递了“成为女性”和“做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也难怪这部影片收获了许多女性观众的喜爱。《芭比》这部影片的上映还产生了一种芭比现象:一些观众穿上跟芭比一样的粉色衣服,打扮成芭比的样子进入到电影院,用芭比的形象来看芭比。这不仅是在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回忆,也是在对影片中更进步和现代的芭比形象的致敬。

而另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就是《奥本海默》。尽管一个多月前就在欧洲首映,但依然抵挡不住内地观众对它的热情,一经上映就收获了足够热度和票房,豆瓣评分也达到了8.9的高分。被誉为“实拍狂魔”的诺兰导演这一次依旧用满了实拍,无论是宏观的核弹爆炸的视觉效果,还是微观的原子运动的可视化,甚至为了这部电影还搞出了70mm的IMAX黑白胶片,这些操作都令我们极感震撼。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到电影院的IMAX厅里自己去体验。

上图:《奥本海默》一经上映就收获了足够热度和票房,豆瓣评分也达到了8.9的高分。

2023年的夏天是电影的夏天。今夏,我们共同见证了国产影片的新势力。电影似乎又重新成为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能够引领互联网热度的热搜“制造机”。许多人报复性地走进电影院,有的人感念中国视效大片的进步,有的人赞扬历史题材动画片的创新,也有的人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问题伤春悲秋,还有的人带着一家人走进电影院哈哈大笑,我们真的很久没有见到如此有活力的电影市场了。当然,悲观地说,这也有可能是最后一个票房高峰。这种悲观不是针对电影本身,而是进电影院看电影可能很快就会是一种怀旧的形式,更新更潮、更互动有机的“电影形态”正在孕育而生,滚滚如潮,势不可挡。但是,依然会有人想坐在电影院最中央的那个地方,感念也好,伤春悲秋也好,灯黑后含羞地拉着他/她的手也罢。那个人,会不会是你?(撰稿|马纶鹏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