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怀旧潮,一窥偶像剧样貌

网络怀旧潮愈演愈烈。从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还珠格格》系列,到TVB制霸时代的一系列武侠剧,再到近期在网上火起来的“骄傲的叶凡”“亲爱的宛瑜”,大量老剧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新生。

与老剧生命力旺盛,甚至几十年后还能贡献热梗相比,热播中的各类偶像剧倒是显得有些黯淡了。当今的偶像剧服化道不能说不精美,拍摄手法也较过去有了极大提升,偏偏在破圈度及讨论度上,不及老剧,且多数偶像剧最终都成为了“粉丝特供”。

当然,传播介质的改变对于剧集的传播力有一定影响。但从大众对于老剧的讨论中,仍旧可以给予创作者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观众到底爱看什么样的偶像剧。

怀旧潮大行其道,观众看的是什么

怀念过去是人之常情,这种潮流几乎隔上数年就会出现一次。但当下网络怀旧潮,仍旧有独属于自己的特性。

其一是碎片化。不难发现,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以及人们观看方式的被改变,短小精悍的剧集片段成为传播的主要手段。

这种碎片主要是选取了原剧集中最具有戏剧冲突的部分,剪辑后辅以解读,而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激发观众的讨论欲望及传播欲望。去年的“王宝钏挖野菜”就是这样突然火遍整个互联网,甚至连演员本人都参与到这场全民讨论中。

由于这类碎片化视频有较好的传播度,因此当一个热点出现后,不同的博主会对同一视频片段进行剪辑再解读。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博主解读角度甚至观念也会相左,这种再解读再创作的意见冲突,又进一步加剧了原本的戏剧冲突性,观众的讨论热情会因此变高,并且愿意主动去传播这类视频。

其二是逆向解读化。过去在剧集中被人人喊打的角色,在这一轮怀旧潮中却成了被理解甚至被学习的对象,“亲爱的宛瑜”就是典型。

在《爱情公寓》中,宛瑜与展博没能走到最后令很多人意难平,特别是因为宛瑜主动选择结束这段感情,更让观众愤愤不平甚至讨厌这个角色。至今《爱情公寓》的弹幕中,还时不时飘过“讨厌宛瑜”“宛瑜就是害人精”之类的内容。

但如今被讨厌的宛瑜却得到了观众的理解。博主反复解读她的不告而别,通过分析她的人生与爱情轨迹,推导出是什么导致了她的离开。被认为“自私”的宛瑜,如今成了网友喜欢的“人间清醒”“我的嘴替”,同时也因为“亲爱的宛瑜”,《爱情公寓》这部播出多年的老剧也再一次勾起了观众再次观看的热情。

另一个逆向解读的典型,则是王宝钏。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爱情故事,是剧集歌颂的典型,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在现代观念下,王宝钏的一味付出显得不值得与可笑,薛平贵则被视为渣男。剧集虽老,但逆向解读给了它一次互联网新生。

这样的剧集还有很多,比如TVB武侠剧中的“李莫愁”“雅夫人”等角色,在剧集播出时她们是不折不扣的坏女人,而在这一波解读热潮中她们成为了被同情,有苦衷的对象。

其三是偶像剧仍占主流。无论是前文所说的碎片化解读,还是更简单直接的“颜值合集”,取材对象几乎全是偶像剧。其中不少剧集的服道化算不上精美,甚至有些简陋,但观众仍旧在评论区给予正面肯定。

不难发现,这一轮怀旧潮的剧集类型,仍旧以现偶、武侠为主,而同属怀旧剧集范畴的年代剧、正剧,虽然也有人剪辑类似的视频,但讨论度及出圈程度,都不及偶像剧。

这说明,观众并不是不爱看偶像剧了,而是当下的偶像剧,似乎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的怪圈。

衣不如新,剧不如旧?

说到为什么喜欢看老剧,观众给出的理由几乎一致:新剧不如老剧好看,老剧三观正等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似乎未必。

先说最直观的服化道方面。现在的观众看剧讲究“质感”,而服化道是最能反映质感的。如果以此作为评判标准,那过去的老偶像剧恐怕多数都不合格。特别是周易影视主导的剧集,服化道相当随心所欲,现代的连衣裙、挎包等都在古装偶像剧中出现过。

反观如今的偶像剧,至少在形制上要大差不差,观众甚至还会去比对女演员的头饰有多少金银器,是否符合人物身份等等。

再说内容。观众总说不喜欢看“悬浮”的内容,但早期偶像剧的“悬浮程度”却远超如今的偶像剧。

早年的台偶,主角团非富即贵,动不动就用钞能力解决问题,《流星花园》中的F4更有依仗着自己有钱做校霸之嫌。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这些台剧的喜爱,即使如今台剧已经开始走向更深刻的现实主义,这些老台偶仍旧有一批不离不弃,隔一阵就会把剧集翻出来重温的老粉。

有意思的是,这些看似悬浮的台偶经过碎片化剪辑解读后,仍能引起如今观众的兴趣。比如当下在网络上正火爆的“骄傲的叶凡”。

“骄傲的叶凡”源自于琼瑶剧《花非花雾非雾》,这部剧的台词及内容相当令人震撼。除《还珠格格》之外,琼瑶绝大多数作品的文本对话以文学性强著称,加之琼瑶对自己作品的改编剧把控很严,甚至会介入编剧环节,从而导致文学作品在影视化后,仍旧保持着文学性强的特典。这就使得剧中台词,有种令人尴尬的感觉。

作为古早言情作家,琼瑶在作品中向来追求爱情至上,而男女主也会因为爱情做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比如《花非花雾非雾》中,男女主在分手时,将留有两人回忆的手机齐齐扔进河里,成为“第一对让手机殉情的情侣”。

可就是这么一部对白文学到尴尬,主角常有出人意表举动的偶像剧成了如今年轻人关注的重点,甚至将剧中“骄傲的叶凡”发展为一种网络梗使用。而网络梗的出现及应用,则又为这部老剧吸引了新受众。

当代年轻人动辄要“摘除恋爱脑”,如今的偶像剧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也很少再出现所谓的“恋爱脑”角色,特别是女性角色,几乎都在走人间清醒的路线。然而吊诡的是,人间清醒的角色出圈难,在网络上被热议被讨论的还是过去老偶像剧中的恋爱脑。

而早期偶像剧无论现代背景也好,宫廷或江湖背景也罢,“爱情”在剧中都是最至高无上的。角色为了爱情甘愿牺牲一切只是基本操作,原本势不两立的仇家也会为了爱情放下仇恨,按照现在的观念来说,这不仅是不折不扣的恋爱脑,而且三观也很有问题。可有意思的是,这么不符合当下价值评判体系的早期偶像剧,却斩获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心。

“落地生根”,或许并不适合偶像剧

悬浮又恋爱脑的老剧一次次斩获观众,而走起现实主义摘除恋爱脑的新一代偶像剧却变成小圈层产物。去除时代滤镜造成的情怀加成外,当下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这种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我是土狗我爱看”。

偶像剧就是为了造梦而生的,俊男美女在剧集中演绎着超现实情节,虽然悬浮但也有种强烈的吸引力。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曾针对这种现象进行解读,中心认为早期偶像剧受日剧影响强烈,《流星花园》更是直接来自于日漫。台词的夸张、情节的悬浮并非导演不懂人间疾苦为何物,而是要刻意营造一种漫画式的超现实氛围。

这种漫画氛围,就是观众短暂逃避现实,获得放松与快乐的避风港。但当下的偶像剧,越来越讲究写实化、走现实主义道路,反而削弱了这种漫画氛围。

现实世界是残酷的,而偶像剧则是闪着不真实色彩的乐园。剧中的内容悬浮也好,“一眼假”也罢,都是在加强那种非真实的漫画感。就像有人说过去的偶像剧,虽然台词又土又油,可就是有让人上头并一集一集看下去的魔力。

当偶像剧一味追求与现实接轨,反而消弭了偶像剧这种独有的魅力。加之不少偶像剧的现实主义化也不够彻底,剧中往往出现“现实与悬浮并举”的情况,这就导致悬浮的一面被无限放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如果整部剧的内容都很夸张,观众会知道这是一种非现实的、夸大的拍摄表现手法,也不会因此指摘导演及其他制作人员“高高在上”,反倒是现实与悬浮并存的情况,会让观众觉得“想接地气接不上,没有诚意”。

另外,观众经常批评偶像剧“卖金句”的问题,也和这种不够彻底的现实主义有关。如今的偶像剧对于恋爱脑避之不及,将角色设定为人间清醒,但偶像剧的底色就是非现实的浪漫,于是角色沦为空洞的金句制造机,观众甚至没有主动传播金句的欲望。

这些角色也是一样,说不出不好,但也没有多少讨论空间。说白了,就是四平八稳。反观过去的偶像剧,角色因为超现实的设定,总有令人意外的举动,这些举动又往往会引发观众的讨论热情,所以才会不断有博主用过去的偶像剧进行解读再创作。

必须承认,偶像剧就算是再向现实主义看齐,它也还是偶像剧。对于观众而言,俊男美女的主演组合就注定了它是偶像剧而非正剧,但偶像剧这种“落地生根”,往往又不像正剧那样鞭辟入里,洞察深刻,这就导致偶像剧卡在一个很尴尬的维度。

想寻求梦幻的人,在剧中找不到那种超现实的浪漫;而偶像剧中描述的现实主义又不够深刻,不能满足爱看正剧的人的需求。最终的结果,就是偶像剧看起来都中规中矩,却缺乏话题性,最终只有粉丝等小部分人关注。

无所谓悬浮还是恋爱脑,让偶像剧回归造梦属性,让观众有讨论空间,让观众重新找回躲避现实的小乐园,这或许才是观众想要看到的偶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