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看电影,上海人全国第一!网友感慨:今年票价真贵,“一家人看场电影花了400多”

《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掷》,随着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上映,今年的暑期档口碑、票房双收。

截至今天中午

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超190亿元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但在票房“节节高”的同时

关于票价的吐槽也不绝于耳

“电影票怎么这么贵”

“19.9元一张的电影票怎么不见了?”

上海电影院内摆放的暑期档电影海报

平均票价40.8元创新高

一线城市票价更高

“为什么现在电影票这么贵?”近日,暑期档电影票价的话题再次登上微博热搜。许多观众表示,曾经常见的19.9元电影票在这个暑期几乎绝迹。

“在广东,IMAX70元一张,加6块手续费,这个暑期都没怎么见过二三十的电影票”“北京朝阳,买的都六七十一张,一家5口人看一场电影花掉400多元,真的好贵”“杭州现在普通影院普通位置随便点开都是40+”,社交平台上,观众吐槽数不胜数。

灯塔专业版和猫眼专业版的数据都显示,截至8月21日,今年暑期档电影平均票价为40.8元,观影人次4.4亿人次;而在2019年整个暑期档,平均票价为35.4元,总计观影人次达5亿人次。放眼过去十年,今年暑期档的票价站在了历史高位。

一线城市的平均票价更是飙升至49.7元,为近年来新高。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总票房为262.71亿元,其中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强一线城市上半年电影票房均超过了13亿元。上海以13.68亿元位居第一。位于徐家汇商圈的上海港汇恒隆广场SFC上影影城(港汇永华IMAX店)上半年票房实力强劲,在全国12158家影院中勇夺票房冠军。而该影院的平均票价,在七八十元左右。

涨价是什么原因呢?

部分影院服务费占比过高

许多观众注意到,电影票上单独列出来的“服务费”参差不齐,普遍为3-5元,部分低线级城市甚至出现了超过20元的“影厅服务费”,部分影院的票面还出现了1-2元的检票费。繁琐的票价构成使得不少观众疑惑不已,质疑这其中影院是否有随意升价的操作空间。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据记者梳理,2017年我国电影票房558.8亿元,其中服务费约34.5亿元,占比6.12%。到2019年,全年电影票房641.5亿元,其中服务费约47亿元,占总票房的7.55%。而2023年至今的票房约375亿元,其中服务费约34.6亿元,占比超过9.2%,较几年前高出不少。

多位影院人士告诉记者,近两年,猫眼和淘票票两大平台收取的服务费基本稳定在3元/张,其余服务费主要由影院等收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部分影院违规收取大额服务费。

凯擘影城中国区经理薛子聪表示,高价服务费及其他名目的费用很可能是来自低线级城市的影院,一线城市的影院几乎不可能。“可能一个小城市总共就一两家影院,会统一定价。售票平台的服务费这七八年都基本固定在3元,毕竟服务费定价也是受到管制的。但有些影院可能会对特种厅和优选位置收取服务费,这部分定价主动权在影院,就会有高有低”,他强调,其实行业内一直有不成文的规定,即服务费不能超过总票价的10%,但三年下来很多影院存在资金流转问题,因此这项规定执行的也就没那么严格了。

薛子聪还表示,今年暑期档影片的片长都偏长,有些甚至超过了170分钟,这就导致影院能够安排的场次对应会减少,上座率也会下降,在租金基本不大可能减少的情况下,影院就肯定要进行一定的加价来维持盈利。“其实参考片长来看,今年这个价位其实还算合理。”

19.9元的电影票为何不见了?

目前的电影票价,让众人怀念起曾经电影优惠券“满天飞”,一杯奶茶钱就能看一部电影的日子。

为何票价会从曾经的一二十元,上涨至如今的四五十元?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平台补贴的减少是原因之一。

据了解,电影票价包括最低发行价、影院溢价、服务费等部分。在片方明确发行价后,各个影院在不低于发行价的基础上,根据运营成本、观影人次、票房走势、周边竞争影院票价等市场因素,机动调整形成最终票价。

但曾经,由于互联网资本大举进入电影市场,各大票务平台开启票补时代。9.9元的电影票、免费观影券的出现,让人们争相涌入电影院。

2015年,票补竞争一度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当时,时任微影时代CEO的林宁曾表示,全年各方累计砸入了40亿元票补。

但度过激烈的竞争阶段后,各大票务平台发现,一味“出血”并不能维持太久。2018年春节档,各大片方联合提出,限制“票补”力度,全国影院票价不得低于19.9元。同年,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线上票补。自此,票价逐步回归正常。

在魏鹏举看来,近年来,电影票价的上涨还受成本因素的影响。“就片方而言,制片成本高企;就影院而言,需要弥补此前的损失,以及承担人工、房租等直接成本。”

盈利与消费者接受度之间该如何平衡?

在成本上升等因素下,片方、影院需要提高发行价、电影票价来维持运营,但上涨的价格还是让不少观众感觉“吃不消”。

之前有媒体做过一项调查,43.3%的观众可接受的电影票价为31-40元,平均票价超过50元的接受度仅为7.6%。

去年春节档,电影票价居高让许多有观影意愿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时,中消协就曾指出,社交媒体中“史上最贵春节档、票价贵到离谱”的舆情热议背后,是正在逐渐升温的文化消费诉求一定程度上被压抑和阻滞。

中消协还表示,寻求影院盈利路径依赖与消费者合理承受范围之间的平衡,寻求产业长效健康发展与文化消费提质升级间的良性互动,需要相关行业、相关部门不断研究、持续探索。

那相关部门是不是可以对票价进行监管?

记者注意到,2012年2月,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票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中曾提到,普通影片的影院挂牌价格不得高于当地指导价格。3D、巨幕、VIP厅价格可适当上浮,但建议最高不得高于指导价格的50%。

不过后续这个《意见》并没有正式公布,影院在实际定价过程中也未按此执行。

而在魏鹏举看来,与其加强票价监管,不如适当给予消费补贴,同时,推动供给端竞争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李建强则认为,电影票价是电影产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的体现,因此决定票价的不应仅仅是供求关系,而更应是电影的价值。

“因此,调动一切相关元素、资源和场景,让观众在电影鉴赏过程中获得感同身受、不虚此行的确切感受,就成为弥合价格和市场、消费与体验之间缝隙的最重要、最为关键的要素。”

今年暑期档你看了几部电影?

你觉得票价贵吗?

本文综合自:中国新闻网、每日经济新闻、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等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