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电影的前世今生,《封神》配得上中国神话史诗电影称号吗?

《封神》的上映让“史诗电影”成为网络热词,六公主在节目中也盖章认定《封神》三部曲是中国神话史诗电影。乌尔善用9年时间从零开始,建构了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伟大史诗,圆了自己的梦,也让中国影迷中了“封神”的“毒”。

今天先不聊《封神》,说说什么是史诗电影?

虽然如今的影迷对于这个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比如会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教父三部曲”称之为“黑帮史诗”,会将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称之为“超级英雄史诗电影”,又或者会将耗费巨资制作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称之为科幻史诗等等。

其实史诗电影这个概念从设置之初就不是一个像爱情片、战争片、喜剧片那样有着明确定义的类型电影,因为它的内容本身可能同时包含着上述所有这些类型电影的元素,正如如今的超级英雄类型电影其实也很难将其完全单一的归为某一类型电影之中。

但是如果像前述那样,将任何一部耗资巨大、卡司豪华的商业电影都冠上“史诗”二字,将这个概念完全转变为商业宣传中的惯常用语,又会使得史诗电影缺乏讨论的必要性。

所以,要想讨论“史诗电影”首先就得明确这个概念的最初所指,所谓“史诗”最早指代的其实是像《伊利亚特》、《格萨尔王》这种人类文明历史上饱负盛名并传承至今的伟大史诗,而这些史诗大多都有着如下这些共同特点——它们都保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宏大的叙事风格凸显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并且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

如果将上述这些概念投射到电影领域,那我们就不难得出史诗电影这一概念所指代的核心对象——史诗电影是有着众多故事角色、宏大的叙事背景和场景画面,且跨越时间较长的讲述历史或者近乎历史的电影。

这一类电影的故事内容大多取自于真实历史事件、古代史诗作品、神话传说故事。并且随着21世纪初对《指环王》这类发源自神话史诗的古典奇幻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魔幻史诗电影也成为史诗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

提起史诗电影的创作,好莱坞这三个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宾虚》到60年代的《斯巴达克斯》、《埃及艳后》,再到90年代《勇敢的心》、世纪之交的经典之作“指环王三部曲”、《角斗士》,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票房惨败却收获较好口碑的《天国王朝》。

如果说一部电影就是一场梦,那好莱坞让梦的实现有了无限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影工业的发展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而史诗电影的拍摄则可以说是电影工业实力的直观体现,从前期的剧本创作、概念设计到正式开拍前的服装道具制作、场景打造,拍摄过程中多种设备综合运用、现场演员的大规模统一调度,后期的特效渲染打磨……

可以说,每一部史诗电影都是对一个国家电影工业能力的综合运用,且庞大的制作成本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也就需要有更大且更稳定的票房市场。

而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能够在电影技术发展至今一直保持着统治地位的重要缘由所在,简单来讲就是,“有技术、有能力、有观众”。

国产电影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现实题材影片,还是动画类型作品,亦或是科幻类型作品都呈现出一股蓬勃发展的气势。

但不得不说,在史诗电影的创作上仍然是一片空白,而此前中美合拍的《长城》、号称要做中国“指环王”的《阿修罗》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扑街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业界对投资这一类影片的顾虑。

好在中国有郭帆、乌尔善这样敢于闯禁区、带头吃螃蟹的导演,在其他业内人士都忙于买版权翻拍经典、攒剧本做喜剧片的时候,他们扛起了中国电影工业不断向前的责任。前者《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合计票房87亿,开了国产科幻片的先河,让世人看到中国科幻不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还可以在大银幕上真切地实现。

后者用9年时间,克服资本困局,在影迷口味已经完全对奇幻史诗失去兴趣的时候端出了《封神》这盘菜,经历了上映前的全网无脑黑之后,《封神》走上了《流浪地球》的老路,全民“自来水”有望助力《封神》回本,三部曲史诗大概率会成真,多年之后,中国电影人和观众一定会感谢乌尔善的努力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