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奥本海默》中还有这些硬核冷知识!

诺兰执导的人物传记电影《奥本海默》正在国内热映。很多人在观影过后,对于一些细节看得云里雾里,比如电影中在测试原子弹爆炸时,为什么25秒后才出现声音?核武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多大?如果区域冲突中发生小规模核战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原子弹有多大能量?

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分别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而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其基本原理是铀235、钚239等重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会同时放出2到3个中子和200MeV(兆电子伏特)的能量,放出的中子有可能继续引起其它重核裂变。而且,如果每一个核裂变后能引起下一代核裂变的中子数平均多于1个裂变系统,就会形成自持的链式裂变反应。可以想象,这样的链式反应释放的能量一定是惊人的。

有关物理知识,影片中还有一处令人回味——奥本海默在谈论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在回忆中时不时穿插着光点与弧形线条的镜头。那些快速旋转的光斑就如同光子的波粒二象性,迸射的火星就如同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诺兰导演选择用一些现实的光影,去表现量子物理的世界。

在测试原子弹爆炸时,为什么25秒后才出现声音?

电影中,在测试原子弹爆炸后,足足有25秒才真正听到爆炸的声音。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光和音波传播速度不同、存在时间差以外,其实也是对人们观影感受的释放。当声音安静时,观众的感官都集聚在了银幕上的爆炸中。

而这样的用法,第二次用在了投放原子弹后,奥本海默在礼堂发表的演讲中,有欢呼声、鼓掌声,就如同核爆的声音,但突然陷入一片寂静,又有一道光亮后,人群消失了。当奥本海默回过神来,声音也随之而来。但如果仔细听的话,会听到很多不属于当下的声音,有尖叫、哭喊,再或是婴儿哭泣的声音。而这正是他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就像影片中反复提到的《薄伽梵歌》中的句子,“现在我化为死神,变成世界的毁灭者”。深感双手沾满鲜血的奥本海默陷入了某种“惊慌失措”,开始致力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并竭力反对政府研发氢弹。当然,这也成了彻底断送他政治前途的原因之一,不过这也暗示了氢弹的威力。氢弹是真正的热核武器,不同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氢弹凭借核聚变反应就能够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 

核武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多大?

可以说,人类从制造出原子弹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上了反对核武器的矛盾历程。巨大的杀伤,对环境与生物体的辐射之害,都在挑战着人类的生存与伦理。

核武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还远非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一文,“核冬天”这个词走进人们的视野。研究发现,如果一个数十亿吨当量级的全球核战一旦爆发,受害区域绝不仅仅是遭受袭击的地区。因为在核战发生后一到两周之内,大量浓烟和灰尘就会通过大气环流传播到全球,让地球笼罩在一层烟尘中。这层烟尘阻挡了太阳辐射,使得地球上即使是中午也会天色灰暗,全球就如“暮光之城”,由此导致地面温度大幅降低到-15℃到-25℃。在核战之后,全球所有人和生物都生活在寒冷、黑暗并且充满核辐射、超强紫外线辐射的“核冬天”里,农林牧渔业受到摧毁,全球出现严重饥荒,死于饥饿的人口可能多达数十亿。

如果区域冲突中发生小规模核战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经科学家研究证明,首先,目前剩余的核武器依然可以制造出“核冬天”,而新的研究也表明,其持续时间远比人们以前的估计要久。其次,区域核战争虽然不会导致“核冬天”,但会使数百万、千万人口死于爆炸、核辐射、火灾。战争将导致全球温度降低、农业受损,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0年,死于饥饿及其相关冲突的人数可能超过核战争。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核冬天”是基于数据化模型的假设,并没有决定性的论证。但“核冬天”引发的研究,让人们更加明白核战的毁灭性后果,在核战里没有赢家。

奥本海默当初在制造原子弹的时候,初心就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然而当他见到它的毁灭性后,又转而开始抵制它。奥本海默在运算中,面对核爆危害“不确定性”时产生了担忧——尽管最后核爆成功,但人类在未来世界对核力量的使用,却充满了长久的不确定性。

也许

大多数新技术都是如此

就如我们现在面对的

“人工智能”技术

人们依然处在“不确定性”的

矛盾之中

科学将带来更多的发现

而这也意味着人类

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图源 | 新华网‍‍‍

编导、后期 | 赵崇竹

编辑 | 康轩山‍‍‍‍‍‍‍‍

主编 | 蒋琳 张玮 

监审 | 钟倩